农发行淮安分行提前完成小麦贷款双结零
在2025年5月21日,随着最后一笔小麦市场化收购贷款本息的成功收回,农发行淮安市分行淮安区支行提前完成了2024年度小麦“双结零”任务,成为全市金融支农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政策性银行在稳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更以零逾期、零不良贷款的“双零”记录,为保障粮食安全链条的金融环节提供了可复制的风险管理样本。
政策先行:早部署与动态监测的双轮驱动
面对2024年小麦市场价格下行、销售进度缓慢的挑战,农发行淮安市分行采取了“早部署、早监测、早行动”的策略。分行将年度目标分解为阶段性任务,通过建立价格波动预警模型和销售进度日报制度,实现了对贷款企业的动态穿透式管理。例如,当监测到某批次小麦销售价格逼近贷款抵押阈值时,客户经理会立即联动企业调整销售策略,这种“金融+产业”的实时协同,如同为农业产业链装上“GPS导航”,确保每一笔资金流动都在安全区间内运行。
创新机制:从土地整合到产业融合的金融赋能
分行的支农实践并不局限于收购环节。2025年一季度,其投放的3.45亿元“张码片区农业产业融合项目”贷款,通过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升级,使项目区耕地利用率提升30%以上。这种将信贷资源注入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模式,相当于把传统农业的“单车道”改造成“立交桥”——既解决了粮食生产的“最初一公里”设施短板,又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为后续贷款回收创造了更稳定的现金流基础。
风险管控:闭环式管理筑牢金融防火墙
在促销收贷阶段,分行组建了由信贷、风控、法律三部门构成的专项小组,采用“一企一策”的差异化处置方案。例如,对库存较高的企业,协助对接中粮等大型加工企业定向采购;对资金周转临时困难的企业,创新“库存置换仓单融资”方式。这种既“输血”又“造血”的帮扶,如同给小麦市场装上“缓冲气囊”,在维护银行资产质量的同时,避免了“谷贱伤农”的恶性循环。数据显示,2024年度淮安市小麦收购贷款平均回收周期较往年缩短15天,不良率始终保持0%的记录。
战略纵深:700亿贷款背后的支农新格局
截至2025年,农发行淮安市分行贷款余额已突破700亿元大关,其中涉农贷款占比超过八成。这一数据背后,是分行将“双结零”机制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绑定的结果。从支持夏粮收购的“短线作战”,到布局农业产业园区的“长线投资”,分行的金融服务已形成“短期保供给、中期调结构、长期促转型”的三层金字塔体系。正如分行负责人所言,这既是政策性金融的使命使然,也是用市场化手段破解“三农”难题的必然选择。
站在新的起点上,农发行淮安市分行的实践为全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提供了重要启示:真正的“双结零”不仅是财务指标的达成,更是通过金融工具的精准滴灌,让每一粒麦子都成为乡村振兴的种子。当金融机构既能守住风险底线,又能主动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时,“粮食安全”这本大账,自然能算得清、算得远。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雅 于 2025-07-01 11:40:14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