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在淮安市清江浦区,一场以党建为“红色引擎”的基层治理变革正悄然重塑社区生态。这片位于市中心的核心区域,曾因小区信访投诉、安全隐患等问题成为治理“痛点”,如今却通过党组织下沉、多元共治等创新举措,逐步构建起“如毛细血管般渗透”的精细化治理网络。这一探索不仅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样本,更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服务升级”。
四级组织架构:让党建根系扎进治理土壤
清江浦区的治理创新始于一场系统性重构。区级层面率先成立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像“大脑中枢”般统筹制定《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工作方案》,建立定期研究、集中会办机制;街道和社区则搭建起“街道—社区—网格(小区)—微格(楼栋)”四级组织架构,将党组织从社区延伸到楼栋,形成“根系向下、养分向上”的循环体系。以柳树湾街道为例,通过“网格+”模式将党建、综治、城管等职能融合,如同“多股绳拧成一股劲”,实现问题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这种穿透式组织设计,让政策指令能“一竿子插到底”,居民诉求也能“顺着藤蔓直通顶端”。
三类三管模式:对症下药破解物业难题
面对辖区内市场化物业、问题物业、无物业小区并存的复杂局面,清江浦区开出了“分类治理”的药方。对市场化物业小区,推行社区“两委”与物业负责人“双向交叉任职”,如同给企业注入“红色基因”,促使物业费收缴率提升20%以上;对问题物业小区,社区直接接管,联合纪委、住建等部门“联合会诊”,2024年已整顿12家服务不达标企业;无物业小区则由社区兴办“公办物业”兜底,通过党员带头缴纳费用、参与巡逻,实现“无人管”到“众人治”的转变。这种“三类三管”模式被居民形象地称为“物业急诊室”,不同病症匹配不同治疗方案。
要素机制双支撑:激活治理末梢神经
在和平镇的实践中,治理效能提升离不开“组织+要素+机制”三大支撑。组织上,每个村居配备专职党建指导员,像“种子教师”一样培育23个基层示范点;要素上整合民政、司法等8个部门资源下沉,把“条线分割”变为“块状聚合”;机制层面则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闭环,2024年上半年累计解决晾衣难、停车乱等“微诉求”1700余件。这种设计如同给社区装上“智能感应系统”,既能快速捕捉需求,又能精准调配资源。
枫桥经验本土化:小事不出楼的温度治理
继承新时代“枫桥经验”精髓,清江浦区在矛盾调解中发展出“党员中心户”制度。每个楼栋设立1-2名党员作为“神经末梢”,通过“茶桌议事会”“楼道微课堂”等形式,将邻里纠纷化解在“一杯茶的功夫”内。数据显示,这种“熟人调解”模式使12345热线投诉量同比下降38%。与此同时,各社区还培育了“银发巡逻队”“妈妈调解团”等23支自治队伍,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当家人”,正如一位社区书记所言:“党建不是高高挂起的标语,而是家家户户门前的路灯。”
数字化转型:云端织就智慧治理网络
在物理空间治理之外,清江浦区还着力打造“云上共同体”。通过开发“清江浦e家”小程序,居民可随时上报窨井盖破损、绿化带垃圾等问题,系统自动定位并派单至责任网格员,处置时长压缩至4小时内。更值得关注的是“红色物业”线上评价模块,业主每月对物业打分,数据直接关联企业信用评级,形成“指尖上的监督权”。这种“线下网格+线上平台”的双轮驱动,如同给传统治理插上数字化翅膀。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清江浦区的探索证明:党建引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物业费收缴率提升、楼道灯故障率下降等具体数字里,藏在居民“现在有事知道找谁了”的朴素评价中。随着“十大行动”持续深化,这套融合组织创新、科技赋能、文化浸润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碗 于 2025-07-01 11:38:3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