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淮安市‘技能兴淮’政策解读:赋能产业发展的技能升级之路

  淮安市‘技能兴淮’政策解读:赋能产业发展的技能升级之路

  7月10日上午10:00,淮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严斌将做客市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围绕“技能兴淮”政策与网民深入交流。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淮安正以技能培训为杠杆,撬动富民增收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

  政策背景:从“就业优先”到“技能赋能”

  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技能兴淮”行动助力富民增收赋能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淮安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核心举措。当前,劳动力市场面临结构性矛盾——企业急需技能人才,而部分劳动者因技能不足难以匹配岗位。淮安以“扫盲式、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为抓手,像“精准灌溉”一样填补技能缺口。例如,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的“扫盲式”培训,如同从识字课本到技术手册的跨越,帮助零基础群体快速入门。

  政策亮点:四大培训模式破解就业难题

  扫盲式培训:从“不会”到“入门”

  面向低技能或无技能群体,如农民工、下岗职工,提供基础技能“扫盲”。课程设计贴近生活场景,如家政服务、基础焊接等,像“技能识字课”一样降低学习门槛。

  订单式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联合本地企业定制课程,学员结业即可上岗。例如,某电子厂需要电路板焊接工,培训机构便针对性开设焊接工艺课,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定岗式培训:瞄准高需求岗位精准发力

  聚焦淮安主导产业(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的紧缺岗位,培训内容对标国家职业标准。好比为产业“量身裁衣”,避免“学非所用”的浪费。

  定向式培训:校企合作培养“预备役”

  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冠名班”,学生入学即签订就业意向。这种模式类似“预科班”,提前锁定人才,缓解企业“用工荒”。

  政策红利:个人与企业双赢的“技能生态”

  对劳动者而言,培训补贴覆盖80%以上费用,部分紧缺工种甚至全额报销。例如,一名餐饮服务员参加“定岗式”面点师培训,仅需自付几百元即可获得职业资格证,薪资水平可能翻倍。

  对企业而言,吸纳培训学员可享受社保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通过“真金白银”激励企业参与技能投资,形成“培训—就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如何参与?线上线下双通道答疑

  7月11日的在线访谈中,严斌副局长将详解政策申办流程、培训机构名单及补贴标准。若错过直播,7月15日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峰还将围绕“职业技能提升”主题补充解读。市民可通过“淮安人社”微信公众号提交问题,或前往各县区人社局窗口咨询,政策落地如同“点单服务”,需求反馈直达决策端。

  结语:技能是通往共同富裕的“通行证”

  “技能兴淮”不仅是政策文件,更是一场由政府搭台、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技能革命”。它像一条纽带,将个人梦想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当更多劳动者手握“金刚钻”,淮安产业的“瓷器活”必将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