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北平原的烈日下,一群身着印有"科技助农"字样文化衫的00后大学生,正手把手教50多岁的农户调试智能终端设备。这幕跨越代际与知识的场景,成为江苏大学"强国行"团队在顺河镇开展实践教学的特殊注脚——当高校智慧遇上乡土经验,碰撞出乡村振兴的独特火花。
不同于传统技术培训的单向输出,此次智能农机推广特别设置了"问题诊疗工作坊"。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研二学生陈宇航,在走访中发现当地收割机常因田块不规则产生漏割,连夜修改团队研发的路径规划算法。"我们把农户三十年的耕作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让农机既能'算得精'又能'绕得巧'。"这种"问题从土地里来,方案回土地里去"的实践模式,使12项高校专利技术获得田间检验证书。
培训现场变身"创新工坊"。64岁的种粮能手赵德发向学生们展示自制的播种量调节装置,团队立即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改良部件。"没想到种地土办法能启发大学生搞发明!"赵德发看着安装在播种机上的透明计量器,笑得合不拢嘴。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作模式,已催生出适合小地块作业的微型无人农机、可拆卸式智能监测模块等创新成果。
"手机成了新农具"的理念正在落地。江苏大学特别开发了方言版操作指南,农业物联网专业大三学生王薇担任"技术翻译",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墒情不足就亮黄灯""虫害超标会发警报"等直观提示。她创建的"顺河智慧农业"微信群,已成为24小时在线的"数字农技站",累计解答农户技术问题170余条。
这场科技助农行动意外开启了人才培育的"旋转门"。种植大户李卫东的儿子李俊主动报名参加江苏大学秋季农机培训课程,"现代农业需要既懂代码又懂庄稼的新把式"。而参与实践的6名学生被当地农业企业预定实习岗位,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人才留在乡村中"。
顺河镇党委书记杨立波评价,这种"高校送智+地方育才"的双向赋能机制,构建起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生态。据悉,江苏大学将在顺河镇挂牌成立全国首个"智能农机人才共育基地",未来三年定向培养300名"数字新农人",让科技兴农的星火在田野间持续燎原。
本文由作者笔名:百晓生 于 2017-10-17 11:26: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