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重特大项目攻坚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1月1日的跨年之际,淮安市委市政府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重特大产业项目攻坚拉练活动,为全年经济工作画上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句号。这场拉练不仅是对过去一年项目攻坚成效的盘点,更是对未来发展蓝图的展望,彰显了淮安以项目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重特大项目的战略定位:经济引擎的“四梁八柱”
淮安将重特大产业项目视为稳定经济运行、引领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根据《实施方案》,淮安设定了极具雄心的“4155”招引目标和“1533”建设目标:全年协议引资额超4000亿元,相当于每天“吸金”近11亿元;新开工超亿元工业项目500个以上,平均每周落地近10个“亿元级”项目。这种规模的投资与建设速度,如同为淮安经济安装了一台“涡轮增压器”,推动产业能级快速跃升。
值得注意的是,淮安特别强调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招引到投产形成闭环。例如,要求竣工项目转化为列统企业300户以上,这意味着项目不仅要“落地生根”,更要“开花结果”,直接贡献GDP和就业。这种“亩产论英雄”的导向,避免了传统开发区“圈地闲置”的弊端,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精细化管理思维。
数据印证:增速领跑的“淮安现象”
2024年,淮安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全省1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3项增幅进入前三,8项摘得桂冠。这一成绩的取得,与重特大项目的密集落地密不可分。以工业投资为例,全年完成额不低于15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准千亿级”产业集群。
枢纽经济的崛起成为淮安特色竞争力的缩影。市委书记信长星指出,淮安正依托“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定位,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例如,围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一区两带”布局,淮安在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链协同效应,使项目招引从“单点突破”迈向“链式集聚”。
创新路径:项目攻坚的“淮安解法”
与其他地区不同,淮安探索出了一条“多招、优选、快投、快建”的特色路径:
“靶向招商”精准度:聚焦科技型项目(全年不少于500个)和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不少于50个),避免“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粗放模式;
“拉练机制”倒逼效率:通过四次攻坚拉练活动,形成“现场观摩+压力传导”的推进机制,如同经济领域的“军事演习”,让各区县在比拼中提速;
政策工具箱创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产业清单,例如对符合江淮生态经济区定位的项目给予土地、税收等倾斜。
未来展望:7%增速背后的信心逻辑
尽管2025年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淮安仍坚定提出全年GDP增幅7%以上的目标。这一信心的底气在于:
项目储备的“蓄水池”效应:2024年新签约的1000个亿元项目将陆续进入建设期,形成投资“接力赛”;
科技赋能的“乘数效应”:500个科技型项目预计可带动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枢纽经济的“流量变现”:随着宁淮高铁等基础设施完善,淮安有望从“过境地”变为“目的地”,吸引更多产业配套项目。
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管理者而言,淮安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范式:以项目为纲,但不唯规模论;追求速度,更注重质量。正如一位参与拉练的干部所言:“现在的项目考核,比的不是签约仪式的热闹,而是投产后的税收单和工资表。”这种务实导向,或许正是淮安经济持续领跑的关键密码。
本文由作者笔名:百晓生 于 2025-07-08 12:25:4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