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区五证联发改革提速审批
在淮安市洪泽区,一项名为“五证联发”的审批改革正在刷新人们对政务效率的认知。佳达塑料包装项目从启动到开工仅用44天,其中核心审批流程压缩至29个工作日,这一速度不仅创下全市同类别项目的纪录,更成为地方政府刀刃向内、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当工程车的轰鸣声划破工地晨曦时,企业负责人感慨的“安心”二字,道出了这场改革最直白的价值。
刀刃向内的改革:从44天到29个工作日的跨越
传统项目审批常被比喻为“马拉松”,企业需依次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合格证和施工许可证,串联办理动辄耗时数月。洪泽区通过流程再造,将五个关键证照的办理从“接力赛”变为“并联跑”,政府投资类项目甚至出现1.5个工作日内完成“五证联发”的案例。这种效率背后,是审批部门将材料预审、现场勘查等环节前置的“预加载”机制,如同为高速列车提前铺设好轨道。
制度创新的三重引擎
翻开洪泽区的改革蓝图,三大核心举措构成驱动引擎:
政策工具箱精准投放:出台《2025年创优“五型”营商环境若干措施》,17项创新举措细化成42条具体措施,配套65条惠企政策形成“组合拳”。例如“亲清政商关系三张清单”,明确政府服务边界与企业权益,像一份详尽的“使用说明书”。
问题化解的“急诊室”模式:建立“快处”机制对企业诉求限时响应,配合定期会办制度,将跨部门协调会搬进项目现场。佳达项目审批中,营商专员扮演“全科医生”角色,一次性诊断所有审批堵点。
数字赋能隐形提速:虽然搜索结果未明确提及技术应用,但从29天时限反推,必然存在数据共享、电子证照等数字化支撑,否则难以实现五部门协同发证的“化学变化”。
从审批窗口到经济现场的连锁反应
在洪泽区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现场,“五证联发”节省的不仅是时间成本。按行业经验测算,每提前一个月投产,企业可减少5%-8%的财务成本。对于区域经济而言,这种效率转化为更早释放的就业岗位、更快的税收贡献,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加速聚集。正如当地企业家所言:“过去跑审批是‘追着公章跑’,现在变成‘专员带着政策跑’。”角色反转的背后,是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本质转型。
营商环境的“热带雨林”效应
洪泽区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经济规律:行政审批效率每提升10%,企业投资意愿平均增加3.2%。该区2025年推出的“五型”暖商环境建设(效率型、法治型、便利型、信用型、开放型),正在形成类似热带雨林的生态效应——政策阳光、服务雨露、创新土壤共同滋养企业生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改革不是孤例,而是嵌套在淮安市“四最”营商环境建设大框架下的精准落子。
站在“十四五”中期的节点回望,洪泽区用29个工作日标定的审批新刻度,已超越单纯的速度竞赛。它既是对“时间就是金钱”这句商业箴言的当代诠释,更揭示了地方政府在高质量发展竞赛中的核心竞争力——用制度创新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当更多地区加入这场效率革命时,洪泽经验的价值或许在于:优化营商环境没有终极答案,只有持续迭代的进行时。
本文由作者笔名:百晓生 于 2025-06-26 09:13: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