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创新'多证联发'提速审批
近年来,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淮安分局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创新推出重大项目“多证联发”审批模式,通过打破部门壁垒、重构审批流程,实现了从“串联跑腿”到“并联秒办”的跨越式转变。这一举措不仅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标志性成果,更通过常态化运行机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多证联发”如何破解审批“马拉松”难题?
传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往往涉及十余个部门、数十个环节,企业需依次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等关键证照,全流程耗时动辄数月。而淮安分局通过“五证联发”模式,将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等阶段的核心审批事项整合为“一件事”,采用“并联审、容缺办”机制,使审批时限从原先的70个工作日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苏淮数智制造产业园项目为例,该产业园作为苏北首个数智产业园,在提交完整材料后同日获取三证,实现“拿地即开工”的零时差衔接。这种“套餐式办理”模式,如同为项目审批安装了“高速引擎”,让企业告别“证照长征”。
智慧化改革背后的三大创新支点
推动“多证联发”常态化运行,离不开系统性制度设计。淮安分局构建了三大核心机制:
场景式导办服务: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如政府投资房屋建筑、线性工程等)定制差异化流程图,明确各阶段牵头部门与并联事项。例如,排污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事项可与其他环节同步推进,避免企业重复提交材料;
信用承诺容缺受理: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允许在主要要件齐全情况下先行审批,后续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补全材料,上半年已通过该机制为多个项目节省约30%时间成本;
数字化协同平台:依托淮安市“证照分离”改革成果,将27类涉企许可证照纳入联办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一键触发、多证联办”的智能组合服务。这种“政府跑数据”代替“企业跑部门”的实践,显著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优化的乘数效应
“多证联发”的常态化实施,正在重塑淮安重大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生态。2023年以来,仅淮安分局就已为5个重大项目提供多证联发服务,涵盖智能制造、基础设施等领域。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行政效能倍增:通过“一件事”向“多件事集成”升级,审批服务从“物理整合”转向“化学反应”。以“证照联销”改革为例,企业注销时可同步办理许可证注销,避免因证照注销不同步导致的信用风险;
企业获得感提升:某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反馈,过去办理施工许可需往返5个部门,现在通过“一窗受理”2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所有关联事项;
投资吸引力增强:审批效率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23年淮安重大项目落地周期同比缩短22%,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苏北前列。
站在“十四五”规划中期的关键节点,淮安分局的实践表明:行政审批改革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提速,更是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审批-监管-服务”一体化治理体系。未来,随着“多证联发”与“拿地即开工”“竣工即交付”等政策的协同推进,淮安有望打造出更具示范价值的工程项目审批改革样板。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确定性的政策预期;对于城市发展而言,这将是激活市场主体活力的金钥匙。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磊 于 2025-06-25 13:27:2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