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淮安的大街小巷,一碗热气腾腾的“老面”不仅承载着江淮水乡的饮食智慧,更串联起几代人的味觉乡愁。近日,随着淮安老面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碗看似寻常却饱含匠心的面条,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不仅是淮安人“舌尖上的日常”,更是一张凝结历史与人文的城市名片。
百年传承:一碗面的历史渊源
淮安老面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得益于大运河的漕运繁荣,南北商贾云集的淮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面食文化。老面,又称“碱水面”,以传统发酵工艺为核心,通过天然老面头引子发酵面团,配以碱水调和,形成独特的筋道口感与麦香风味。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淮安城内已有数十家老面馆,清晨的擀面声与面汤香气交织成市井生活的烟火图景。
匠心独运:老面制作的“非遗密码”
淮安老面的精髓,在于“一老、二碱、三揉、四熬”的匠艺传承。所谓“老”,即采用自然发酵的老面头,赋予面团微酸回甘的底蕴;“碱”则以特制碱水调和面质,确保面条久煮不烂、弹滑爽口;而“揉”的功夫更考验匠人功力,需手工反复摔打千次以上,方能使面条筋道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老面的灵魂还在于一锅“秘制汤头”。猪骨、鸡架文火慢炖数小时,辅以本地湖虾、鳝骨提鲜,汤色醇厚而不浊,鲜香直抵喉头。配上一勺淮安特产蒲菜或手作雪菜肉丝,简朴中尽显淮扬菜的精致本色。
守正创新:老面馆里的时代对话
在淮安驸马巷的“刘记老面馆”,第五代传承人刘长顺师傅每日凌晨三点便开始和面、醒面。四十年的坚守,他的双手布满老茧,却仍坚持“老面头不能断,手艺不能丢”。如今,刘记老面馆不仅成为本地人的早餐据点,更吸引众多游客慕名打卡。
面对现代快餐文化的冲击,淮安老面并未故步自封。一些老字号推出“家庭装老面礼盒”,让食客在家也能还原地道风味;年轻创业者则开发出老面汉堡、老面拌酱等新潮产品,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当地政府亦通过举办“淮安老面文化节”、开设非遗工坊体验课等方式,推动这一技艺的活态传承。
一碗面的城市温度
如今,漫步淮安,从百年老店到社区新铺,老面的香气始终萦绕。据统计,淮安全市现有老面馆超300家,年销售老面逾2000万碗,带动就业数千人。这碗面不仅滋养着一方百姓的胃,更串联起旅游、文化、农业的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老面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种情怀。”一位在异乡打拼的淮安人感慨道。每一根面条里,都揉进了时光的温度,熬煮着城市的记忆。这份传承百年的匠心,正以热气腾腾的姿态,书写着淮安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结语
一碗淮安老面,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与蜕变。它不仅是非遗名录上的一个名字,更是流淌在淮安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未来,淮安将继续以“面”为媒,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共鸣,让世界从一碗面中读懂这座千年古城的温度与韧性。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百晓生 于 2023-07-19 14:50: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