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环岛日记

  【本报特稿】午后阳光穿过榕树的缝隙,在柏油路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一辆老式自行车停靠在路边,车把手上挂着一本边缘微卷的笔记本——这是纪录片《环岛日记》海报上的画面,也是许多人今年夏天关于“追寻”与“回归”的共同记忆。这部由青年导演陈卓历时三年完成的非商业纪录片,正以悄然却有力的方式,触发观众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影片的起点并不复杂。2019年,陈卓带着一台摄像机、一套简易录音设备和一辆自行车,从福建平潭岛出发,开始了长达128天的环中国海岛骑行拍摄。没有预设的剧本,没有华丽的旁白,只有镜头下真实的风、真实的海、真实的人。“我想记录的不是风景,而是风景里活生生的人如何生活。”陈卓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影片中,观众跟随镜头遇见了许多普通人:舟山群岛一位修补渔网五十年的老渔民,在镜头前沉默地编织着手中的网线,却在他转身望向大海的瞬间,让人看见了一生与海洋的对话;东极岛上开小卖部的夫妇,每日在晨光中拉开卷帘门,三十年来从未错过一次日出;厦门鼓浪屿的钢琴教师总在傍晚弹起《鼓浪屿之波》,琴声混着海浪声飘向远方……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通过导演克制的凝视和充满敬意的镜头语言,汇聚成一种深沉的力量。

  “我们总是习惯于追问远方有什么,却常常忽略了自己正站在怎样的土地上。”《环岛日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旅行纪录片。影片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著名景点或地标性建筑,反而将大量镜头给予路边小摊上蒸腾的热气、码头边锈蚀的锚链、老人手背上被海风刻下的皱纹。这种近乎固执的“去景观化”表达,恰恰构成了影片最动人的部分——它让观众不得不摘下旅游者的滤镜,真正贴近土地与人的温度。

  拍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陈卓透露,途中他曾遭遇连续暴雨、设备故障、数次迷路,甚至因为长时间骑行导致膝盖积液。但最困难的不是体力上的挑战,而是“如何让被拍摄者忘记镜头的存在”。在广东湛江的硇洲岛上,他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每天去同一个晒鱼场静坐,直到工人们不再好奇地望向镜头,才真正开始拍摄。“纪录片工作者首先要学会等待,而等待的本质是尊重。”

  这种尊重在成片中得到了回报。影片中的人物极少直面镜头说话,他们的状态往往是松弛而日常的:蹲在岸边清理蟹笼的妇人哼着听不清词的小调,修船工边敲打木板边和同伴争论足球比赛的比分,孩子们追着浪花奔跑时鞋子甩进了海里……这些未被编排的生活片段,构成了影片鲜活的血肉。

  值得注意的是,《环岛日记》的叙事结构颇具巧思。全片以农历二十四节气为暗线,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但导演并未刻意强调时间流逝,而是通过景物与人物衣着的细微变化让观众感知时光的流动。惊蛰时分岛民开始整理渔具的忙碌,芒种前后晾晒的海带铺满滩涂,霜降后海边逐渐空旷的长椅——这些细节共同编织出一幅充满诗意的海岛生活年历。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林建国评价该片时表示:“这是一部‘往回走’的作品。在追求高速与炫技的时代,它选择用最质朴的方式回到记录的本源。镜头下的海岛不是明信片上的风景,而是承载着劳动、生活与时间的真实存在。这种创作态度本身即是一种宣言。”

  据不完全统计,该片自今年五月启动民间巡映以来,已在全国47个城市举办了132场放映活动,场场座无虚席。许多观众在映后交流中表示,影片让他们想起了故乡的点点滴滴,甚至有人当即决定假期要回老家看看年迈的亲人。“这部电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忽略已久的生活本貌。”一位北京观众在反馈表中写道。

  目前,《环岛日记》已入围多个国际纪录片节展映单元,但陈卓仍坚持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基层社区的免费放映上。“这部电影生于这片土地,理应首先献给这里的人。”他说自己正在筹备新的项目,计划沿着长江流域继续记录普通中国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永不结束的课题,因为我们永远需要重新发现身边的世界。”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渤海湾的一个小码头:夕阳下,一群海鸥掠过水面,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声。没有音乐,只有潮水周而复始的声响——如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平凡、坚韧、生生不息。或许这正是《环岛日记》想要告诉我们的:真正动人的旅程不在远方,而在如何深情地注视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