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安美食> 正文

环保硬汉

  在黄河沿岸的一个小城里,有一位被当地人称为“环保硬汉”的中年男子。他叫李建国,今年五十六岁,皮肤黝黑,手掌粗糙,说话时总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十几年来,他几乎每一天都在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不是选择,而是责任。”

  李建国的故事始于2008年。那一年,他所在的县城周边陆续建起了几家小型化工厂。起初,人们为就业机会增加而高兴,但很快,刺鼻的气味和泛黄的河水引起了部分居民的警觉。李建国当时是一名普通的机械厂工人,工作稳定,家庭和睦。然而,一次次目睹污水排入河道、农田受损,他坐不住了。

  “我记得那天下午,我从工厂下班,骑车路过南郊的排水口,看见一股暗紫色的废水正哗哗地往河里涌。河边几个小孩在捞鱼,那水味儿呛得人头晕。”李建国回忆道,“我停下来问那几个孩子,‘这水一直这样吗?’孩子们点点头,其中一个说,‘鱼都快死光了’。”

  从那天起,李建国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走访附近村民、采集水样、拍摄照片。没有专业设备,他就用最简单的矿泉水瓶取样,托朋友带到省城检测。结果令人震惊:水体中重金属和化学需氧量严重超标。他把报告打印了上百份,分发到相关部门,却屡屡被以“需要研究”“正在核实”等理由拖延。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0年春天。当地一片小麦田因灌溉污染导致绝收,农民们聚集在厂区门口讨说法,却遭到保安驱赶。李建国站了出来,他带着自己积累数月的证据直奔县政府,在会议室里逐一铺开照片、检测报告和村民的联名信。“如果今天我们不说话,明天倒下的可能就是我们的家人,”他在会议上说道,“这不仅是几家工厂的事,这是生死问题。”

  这场“对峙”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最终,县里成立专项工作组,勒令涉事企业停产整改。李建国也因此走上了环保维权这条路。

  然而,这条路远非一帆风顺。他曾接到匿名电话威胁,自家窗户在深夜被砸碎,甚至一度被厂方以“损害商业信誉”为名告上法庭。但李建国没有退缩。“他们越是这样,我越觉得必须干到底。”他说。

  2013年,他牵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民间环保监督小组,成员包括退休教师、农民和工人。他们定期巡河、记录污染点、向环保部门举报。慢慢地,小组从五六人扩展到三十多人,影响力也逐渐扩大。2016年,在一项针对非法排污的持续跟踪中,他们成功推动了三家污染企业的关停。

  李建国并不满足于事后追责。近年来,他把更多精力放在环保宣传和预防工作上。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展板、手册走进社区和学校,讲解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他还自发组织植树活动,在河岸周边种植耐污树种,以减缓水土流失。

  “环保不是哪一个人的事,它需要每一个人伸手去做。”这是李建国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曾经被严重污染的南郊河道,如今已逐步恢复生态,偶尔还能见到白鹭栖息。

  2022年,李建国被评为“省十大环保人物”。站在领奖台上,他依然语气朴实:“我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是守住了该守的底线。”

  如今,虽已年近花甲,李建国仍每天骑着那辆旧电动车沿河巡查。他说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做下去。“看看这天,这水,这土地——如果我们不守,留给下一代的会是什么?”

  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平凡中成就不凡,被更多人称为真正的“环保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