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虹口区一栋不起眼的居民楼里,每周三晚上总会传来节奏独特的朗读声。这里不是培训学校,而是一间改造过的书房,六十岁的退休日语教师林雪梅正在为她最后一届学生上课。没有投影仪,没有多媒体课件,只有一块斑驳的小黑板和一沓泛黄的手写教案,但这个小小的课堂已经持续了整整十八年。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退休了还不休息,”林老师擦拭着眼镜笑道,“可是每当看到学生因为学会一句‘谢谢’而眼睛发亮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份工作比退休更有意义。”她的手指轻轻拂过书架上排列整齐的笔记本,每一本都记录着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轨迹。
这个周三的课堂上有位特殊的学生——二十五岁的程序员张浩。三年前他第一次走进这个课堂时,连五十音图都记不全。“我最初只是想学几句日语玩玩游戏,”张浩不好意思地说,“但林老师让我发现了语言背后的文化魅力。”现在他已经能够流畅地阅读日语技术文档,甚至开始翻译日本小说。
林老师的教学方式很特别。她不用市面上流行的教材,而是自己编写了全套教学材料。每一课都融入了一个日本文化小故事,从茶道礼仪到民间传说,从现代都市生活到传统节日习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她常对学生说,“如果只学语言而不了解文化,就像买了一本精美的书却只读封面。”
令人惊讶的是,林老师直到三十五岁才开始学习日语。之前她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因为偶然看到一部关于中日文化交流的纪录片,毅然决定从头学起。“当时周围的人都觉得我疯了,放弃稳定的工作去学一门新语言。”但她用两年时间通过了日语一级考试,随后进入一家日企工作,直到退休后开始了她的“义务教学”生涯。
十八年来,从林老师课堂走出的学生超过五百人,其中不乏考上日语专业的研究生、进入日企工作的职场人,甚至还有几位成为了专业翻译。“我从不要求学生们必须达到什么水平,”林老师说,“只要他们能感受到学习语言的快乐,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课堂上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从十几岁的中学生到六十多岁的退休老人。六十三岁的王阿姨是这里的“常客”,她已经坚持学习了六年。“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我总得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王阿姨现在能看懂日文报纸,还和她在日本留学的外孙多了不少共同话题。
随着年纪增长,林老师的听力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她依然坚持授课。“学生们就是我的耳朵,”她幽默地说,“而且教书让我保持头脑清醒,这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学生们也默契地提高了朗读音量,课间总会抢着帮她整理教具。
这个周三的课程结束时,林老师宣布了一个消息:下学期开始,她将把课堂转移到线上。“时代在变,教学方式也要跟着变啊。”她笑着说,但眼睛里闪过一丝不舍。学生们沉默片刻,然后纷纷表示会继续跟着她学习,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
夜幕深沉,学生们陆续离开,林老师独自收拾着教室。她轻轻抚摸着那块用了十八年的小黑板,上面还留着今晚课程的痕迹——一句日文格言:“学而无止境”。窗外,城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照亮了这个小课堂,也照亮了一段跨越十八年的教学旅程。
在这个各种线上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林雪梅老师的日语课堂或许显得朴素而传统,但正是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教学方式,让语言学习不再是冰冷的单词和语法,而变成了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林老师教的不仅是日语,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19 10:49:1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