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热土上,新能源产业的布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2025年2月,淮安经开区与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总投资50亿元的10GW高效光伏电池生产项目,这一重磅合作不仅刷新了当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规模,更被视为区域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里程碑。
龙头企业的战略落子:从硅片到电池的一体化布局
天合光能作为全球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自2024年起便持续加码淮安基地投资。继4月签约10GW新一代高效光伏电池项目、7月追加50GW单晶硅片项目后,此次50亿元电池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其淮安基地正式形成“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产业链闭环。目前,电池项目厂房钢结构已进入吊装阶段,预计2025年12月投产;而50GW硅片项目也计划于同期完成设备安装,2026年一季度实现量产。这种全链条布局,相当于将光伏制造的“心脏”“血管”和“四肢”协同整合,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产能效率可提升30%以上。
200亿集群效应:再造一个千亿级产业引擎
据统计,天合光能在淮安的总投资已累计达200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800亿元,年纳税超15亿元。这一规模相当于为淮安经开区新增一个“经济副中心”——以光伏组件单瓦成本0.15元计算,其年产能可满足全球约5%的清洁能源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将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从硅料提纯、切片到逆变器制造的完整生态圈。淮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刘爱国在2025年工作推进会上明确强调,此类重特大项目是“全区大抓经济的核心抓手”,未来将通过“红色引擎”党建机制强化政策配套,确保土地、资金等要素向新能源产业倾斜。
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淮安经开区“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的发展导向,在此次合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地方政府成立专项产业投资平台(如淮融新能源产业投资中心),通过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天合光能选择淮安,正是看中其长三角区位优势与“度电成本”竞争力——这里工业电价较沿海低20%,且物流半径可覆盖中东部主要光伏电站。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当政策红利遇上技术迭代,50亿元的投资绝非终点,而是新一轮产业爆发的起点。”
绿色转型的样本意义
对于投资者而言,该项目提供了观察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绝佳窗口。高效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突破25%,较传统产品提升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同等面积下发电量增加,度电成本下降0.1元。对企业高管来说,天合光能的扩张路径揭示了一个趋势:头部企业正从单一产品供应商转向“零碳解决方案服务商”。而政策制定者则可借鉴淮安模式——通过“链主企业+产业集群”的组合拳,将单一项目升级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支点。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淮安经开区的新能源版图已清晰可见:一个以光伏为核心,辐射储能、智能电网的绿色制造高地正在崛起。随着后续产能释放,这里不仅将成为天合光能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基地,更可能改写长三角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格局。对于关注能源变革的各方而言,淮安的故事才刚刚翻开第一章。
本文由作者笔名:晓晓 于 2019-11-11 08:45: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