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信息> 正文

百年花街焕新颜:一条运河老街的出圈密码‌

  运河畔的时光长廊‌

  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明清古建鳞次栉比,淮安花街这条始建于明初的百年老街,曾是京杭大运河漕运时代的繁华缩影‌。因清江大闸水利枢纽而兴,南来北往的商旅在此歇脚,酒肆茶坊、绒花绢帛、市井烟火交织成“花香盈路”的盛景,“花街”之名由此传扬‌。如今,这条仅百余米的老街仍保留着青砖灰瓦、古刹禅寺与运河码头,成为淮安“运河记忆”的鲜活载体‌。

  影视IP激活老街新生‌

  2025年3月,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的同名电视剧热播,剧中“洪淮市花街”的原型——淮安花街迅速蹿红。游客手持“美食地图”寻味打卡,璞园糖水、御码头长鱼面等剧中同款店铺日均客流翻倍,非遗工坊、汉服体验店等新业态应运而生‌。数据显示,剧集播出后,淮安相关旅游产品预订量激增300%,清明假期单日接待游客量突破27万人次,与南京夫子庙等传统热门景区比肩‌。

  古韵新潮的文旅融合‌

  在“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下,花街以“轻资产、低成本”模式实现破圈:

  传统焕新‌:百年秤店、绒花作坊等老字号坚守原址,蒲包肉、糖画等非遗技艺通过沉浸式体验重获关注‌。

  场景再造‌:街口复刻剧中单杠自行车、冰棍箱等怀旧元素,夜晚则变身霓虹水岸,乐队演出、文创市集与油端子摊位的“滋滋”声交织,重构市井烟火‌。

  全域联动‌:以运河为轴,花街串联河下古镇、漕运博物馆等景点,形成“一河千年、十景联动”的百里画廊,推出《状元荣归》实景演出、运河研学等深度体验项目‌。

  流量背后的文化密码‌

  “运河之教,在流动中坚守,于变迁中传承。”作家徐则臣在《北上》中赋予花街精神内核。从弹词名家邱心如到当代文学巨匠,从漕运往事到红色记忆(周恩来故居),花街的文化基因在“守根本、纳新流”中延续‌。当地文旅部门表示,未来将深化“影旅融合”,以情感共鸣撬动消费增量,为中小城市提供“文化IP+在地叙事”的转型样本‌。

13.png

  结语‌

  从漕运时代的商贾云集,到影视时代的流量涌动,淮安花街以一条老街的嬗变印证:文化传承无需巨资堆砌,只需深挖一砖一瓦的故事,让历史在当代语境中自然生长。这条“活着”的老街,正以新旧共生的姿态,向世界讲述运河文明的千年脉搏。

  (文中数据及历史背景综合自公开报道与实地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