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淮阴区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创新样本

  

  在江苏淮阴的田野乡间,一场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民主叙事。作为全国人大制度实践的重要观察窗口,刘河社区以"廊点站"立体模式构建起基层民主新生态,吸引着清华北大学子实地研学,更获得央视《新闻联播》专题聚焦。这里究竟孕育着怎样的民主密码?

  【民主阵地:三维空间里的制度传承】

  在刘河社区70米民主长廊上,光影交错的展陈设计将抽象的民主概念具象化。从人大代表履职风采墙到"老报新声"历史文献展,每个展柜都是制度演进的时空胶囊。尤其珍贵的是展出的1954年首版宪法草案、历届人大会议公报等文物级资料,构建起跨越70年的制度对话场域。

  【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智慧升级】

  该社区创新打造的"码上见代表"数字平台,使群众诉求响应速度提升83%。通过"积分银行"管理系统,402户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累计兑换治理积分5200余分。更值得关注的是"搭把手"专业工作站,依托赤松茸特色产业,实现人大代表专业能力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带动26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议事机制:五方协同的治理范式】

  独创的"三五工作法"构建起五方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在15场议政会议中,累计解决35项民生难题。以阳光房改造工程为例,通过"选民议事会-代表议政-区镇联动"三级协商机制,成功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形成可复制的"民主设计+群众自治"解决方案。

  【产业民主: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

  "稻菇轮作"项目的民主决策过程颇具示范意义。通过12轮村民议事会,在土地流转、技术引进、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实现全过程民主协商,最终使赤松茸亩产突破3000斤,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这种将民主协商嵌入产业发展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创新扩散:民主实践的多点绽放】

  淮阴区已建成5个特色实践基地,形成"一镇一品牌"的民主实践矩阵。高家堰镇的水利治理协商机制、徐溜镇的乡贤议事堂等创新模式,共同构成基层民主的"淮阴样本"。数据显示,各实践点年均接待考察调研超60批次,形成研究成果28项。

6.png

  【专家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刘河实践的价值在于实现了民主形式的场景化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特别是将数字技术嵌入传统议事流程,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可量化的实现路径。"

  当前,淮阴区正着手制定《基层民主实践点建设标准》,计划将刘河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随着第二批实践点的建设启动,这场发轫于田野的民主创新,正在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鲜活的实践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