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淮安经济稳进好,GDP突破5400亿

  淮安经济稳进好,GDP突破5400亿

  今年以来,淮安市经济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奋进姿态,推动经济运行保持"稳、进、好"的鲜明特征。这种态势犹如一艘调整好航向的巨轮,既保持了平稳的航行速度,又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中实现了质的突破。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GDP突破5400亿大关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淮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3.0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481.3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101.03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2830.68亿元、增长7.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占比已达52.3%,标志着淮安经济结构正从"工业主导"向"服务引领"稳步转型。如果将经济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第一产业是深扎土壤的根系,第二产业是支撑发展的主干,第三产业则是繁茂的枝叶——如今这棵经济之树正在实现更加均衡的生长。

  农业生产底盘稳固,粮食安全防线牢筑

  在国民经济基础领域,淮安展现出"压舱石"般的稳定性。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5.8亿元,可比增长4.5%。粮食生产方面,全市播种面积达1026.69万亩,同比增加1.16万亩,在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通过单产提升实现了总产稳定——全年粮食亩产达481.7公斤,总产量保持在494.58万吨的高位。这种"藏粮于技"的发展模式,犹如精耕细作的园艺师,在有限的土地里培育出更丰硕的果实。夏粮与秋粮的均衡产出(分别为187.16万吨和307.42万吨),更形成了季节互补的安全生产格局。

  工业增长动能强劲,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第二产业7.6%的增速,折射出淮安制造业的强劲复苏与转型活力。《淮安2025》市情手册全景式呈现的产业升级画卷,正在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相比2023年5015.06亿元的GDP总量和7.8%的增速,2024年在更高基数上保持7.1%的增长,表明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持续提升。这种变化类似于运动员从爆发式短跑转向耐力型长跑,虽然绝对速度略有调整,但体能分配更加科学,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服务业贡献率提升,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

  第三产业7.2%的增长速度,背后是消费升级与数字经济的双重驱动。占GDP比重过半的服务业,正成为淮安经济最活跃的"造血干细胞"。从《淮安2025》披露的信息看,全市通过"尊商重商亲商涵养投资热土"的系列举措,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这种营商环境的优化,好比为植物生长改良土壤,使得新经济种子能够更快生根发芽。

  政策前瞻性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清晰

  淮安经济"稳、进、好"态势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研判和精准施策。正如相关会议提出的要求,通过强化经济分析预见性,全市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谋划的转变。这种工作方法的创新,类似于气象学家通过卫星云图预判天气,使经济决策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从2023年"全区经济运行稳步增长"的持续表现,到2024年更上层楼的发展成绩,印证了政策引导的有效性。

  面向未来,淮安经济在保持总量稳步提升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跃迁。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另一方面要加速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服务业能级提升。对投资者而言,淮安呈现出的结构性机遇,恰似经过精心勘测的矿藏,在政策红利的"探照灯"下,高价值投资靶点正被逐一照亮。而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如何在保持增速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质生产力,将是推动淮安经济从"好"到"优"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