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淮安招大引强驱动高质量发展

  淮安招大引强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长三角经济带的北翼,淮安市正以“招大引强”为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迈入新赛道。这座千年运河名城,近年来通过精准锚定重大项目、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质生产力,逐步构建起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生态链。2022年,淮安确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的工作导向,全年聚焦“3530”项目招引目标,以项目之“进”筑牢经济之“稳”,如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

  “3530”工程:项目招引的精度与速度

  淮安的招商引资策略并非广撒网,而是像手术刀般精准。所谓“3530”,即全年招引50亿元以上项目3个、30亿元以上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这种梯次化目标设定,既瞄准头部企业的“灯塔效应”,又兼顾中小型项目的“集群效应”。2023年春季,市委书记史志军带队赴深圳、嘉兴等地密集拜访企业总部,一周内完成从商务洽谈到协议签署的“闪电战”,彰显出“淮安速度”的独特节奏。配套出台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若干方式》,更通过利润再投资激励、外资股权投资企业扶持等十项政策,将制度红利转化为投资吸引力。

  营商环境:从“软实力”到“硬支撑”

  在淮安,“环境是金”不是口号,而是贯穿全流程的服务闭环。2023年全市重特大项目攻坚大会提出“4633”招引工程与“1422”建设工程,形成从签约到投产的全周期管理。例如,某外资企业在淮安扩建生产线时,政府专班为其同步解决用工培训、物流配套问题,使项目投产周期缩短40%。这种“人一我十”的攻坚精神,如同为企业配备“全程陪跑员”,让政策温度可感可知。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定位,则进一步强化了淮安作为枢纽城市的供应链优势,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团落户”。

  新质生产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

  市发改委2024年工作部署中,“培育新质生产力”被列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抓手。淮安的做法是:以重大项目为支点,撬动创新链与供应链的协同升级。例如,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通过引入某半导体龙头企业,带动周边12家配套企业形成“一小时供应链圈”,研发投入强度较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这种“引进一个、带动一串”的效应,如同在产业土壤中埋下“创新种子”,逐步生长为“热带雨林”式的生态体系。

  数据印证:从“施工图”到“实景画”

  成效需要量化佐证。2022-2023年,淮安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1.3%,其中高新技术领域占比达34%;重大项目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突破28%,相当于为每百元经济增量注入28元的“强心剂”。更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占比升至27%,表明企业“用脚投票”认可淮安发展潜力。

  站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新起点,淮安的“招大引强”策略已超越单纯的项目积累,转向“质量-结构-效益”多维提升。正如市委书记史志军所言:“招商引资不是百米冲刺,而是考验耐力的马拉松。”当更多企业将淮安视为“价值合伙人”而非“政策套利者”,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