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涟水科普进校园点燃科学梦
6月12日至13日,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两所校园内掀起了一场科学探索的热潮。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江苏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与淮安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我助妇儿康·科学种子”项目“百校科普行——科普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涟水县陈师中心小学和红窑实验学校,为当地学生带来了一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科技盛宴。
点燃乡村孩子的科学梦想
在陈师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无人机编队表演划破长空,机器人舞蹈引来阵阵欢呼,孩子们围在展台前,亲手操作实验器材,眼神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一名五年级学生兴奋地说:“原来科学可以这么好玩!”这场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如同一颗颗“科学种子”,悄然播撒在孩子们心中。据主办方介绍,涟水县作为苏北地区的重要教育基地,近年来持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此次活动正是为了弥补乡村学校科普资源不足的短板,让科学教育“零距离”触达每一个孩子。
多元形式打破课堂边界
与传统讲座不同,本次活动通过“互动体验+动手实践”的模式,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例如,在“液氮冰淇淋”实验中,学生们目睹了-196℃的低温如何瞬间凝固食材;而“VR太空漫步”则让他们戴上设备,化身宇航员探索宇宙奥秘。红窑实验学校的科技教师感慨:“这些新颖的形式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思维的枷锁,连平时沉默的孩子都主动提问了。”
多方联动助力长效科普
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负责人表示,“百校科普行”并非一次性活动,而是覆盖全省的长期计划。下一步,项目将联合更多地方科协与基金会,持续向盐城、宿迁等地的乡村学校延伸,并计划培训500名基层科技教师,打造“带不走的科普队伍”。涟水县科协则透露,未来将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如现代农业),开发结合实景的科普课程,让科学知识“落地生根”。
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创造”
活动尾声,陈师中心小学的科技节上,学生们展示了自制的太阳能小车、水力火箭等作品。这些成果虽显稚嫩,却蕴含着无限的创造力。江苏省妇儿基金会项目负责人强调:“科普的终极目标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项目组还向学校捐赠了“科学实验包”,包含30套可重复使用的实验器材,确保活动结束后,探索仍能延续。
这场活动如同一场“科学春雨”,滋润了涟水教育的土壤。当城市孩子早已习惯科技馆的琳琅满目时,乡村学生同样值得拥有仰望星空的权利。正如一名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所言:“我们今天埋下的种子,或许明天就会长成改变世界的参天大树。”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刘 于 2025-06-20 11:32:4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