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淮安大运河文化保护:里运河段清淤工程启动

  

  

  淮安市政府正式启动大运河北段核心工程——里运河段清淤修缮工程。这段承载着明清漕运记忆的河道,如同一位亟待调养的老者,将迎来系统性“健康护理”。工程聚焦528米河道的深度清洁,分为三段精准施策:长征桥上下游60米“疏通经脉”、若飞桥至九龙广场418米“清理肠胃”、越秀桥上游50米“修复毛细血管”,通过清除淤积泥沙,恢复河道生态活力与行洪能力。

  为何盯准这528米?

  项目选址大有深意。长征桥段是古代漕船避风停泊的“安全港湾”,若飞桥至九龙广场段曾是盐粮运输的“黄金水道”,越秀桥上游则见证过无数次舟楫往来的繁华。这些河段不仅是水利枢纽,更是文化地标。清淤过程中,施工团队将同步开展河床文物探测,如同用“CT扫描”探寻历史遗存,为后续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清淤不止“挖泥巴”:生态与人文双修复

  工程拒绝“一刀切”式治理。在清除淤泥的同时,岸坡将披上“绿色铠甲”——种植挺水植物构建生态护坡,既稳固河堤,又为鸟类、鱼类创造栖息家园。这种“中医调理”式的修复,让河道从“病态淤塞”转向“健康循环”,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古典意境。

  活态遗产保护的难题与破局

  大运河的保护始终面临“活着的烦恼”:既要保障现代航运、灌溉功能,又要守护历史原真性。以里运河为例,每日货运船只往来如织,河岸土地开发需求旺盛,多方利益交织成复杂的“棋盘”。此次工程首创“动态保护机制”——建立水利、环保、文物等部门联席议事平台,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水位与水质,力求在“发展与保护”间找到平衡点。

  从“清淤”到“铸魂”:文化遗产的活化之路

  清淤仅是第一步,淮安更谋划着文化传承的“组合拳”:

  数字赋能:运用3D建模技术复刻古桥、码头风貌,让消逝的漕运场景在虚拟世界中“重生”;

  社区参与:招募志愿者担任“运河文化导览员”,口述家族与运河的百年故事;

  国际协作:联合运河沿线城市举办文化遗产论坛,共享保护经验。

  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里运河清淤工程,恰似为千年运河注入一剂“青春疫苗”。当挖掘机清理淤泥的轰鸣声与古籍中漕工的号子声跨越时空交响,我们仿佛看见:洪武年间的粮船、咸丰年的盐艘、新时代的货轮,在运河的文化长河中驶向共同的未来。这场关乎生态、文化、民生的治理实践,不仅为淮安段运河续写辉煌,更为全球活态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