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信息> 正文

淮安高校联合成立漕运文化研究院,助力千年运河焕新机

  

  在淮安这座因水而兴的历史名城,一场关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行动正悄然展开。近日,淮安多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漕运文化研究院”,这一举措不仅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关于“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号召,更是立足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独特地位,深度挖掘漕运文化历史价值、赋能文旅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

  从历史长河中打捞文化基因

  漕运文化,曾是维系中国古代经济命脉的“水上动脉”,而淮安作为明清时期漕运枢纽,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首席专家指出,漕运不仅是运输体系,更是一部流动的社会史——从移民迁徙到军士驻防,从商贸网络到水利工程,其文化内涵涵盖经济、军事、艺术等多个维度。以通济渠安徽段为例,研究显示,其漕运遗存兼具“历史教科书”“艺术博物馆”和“科学实验室”三重价值,而旅游开发潜力更被视为激活文化遗产的“金钥匙”。

  学术深耕:解码文化密码

  研究院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对漕运文化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创新性转化。目前,团队已启动三大研究方向:一是漕运制度与区域社会变迁,通过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还原古代漕运对淮安城市格局的影响;二是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复原,利用3D建模技术重现清江浦古闸等历史场景;三是文化符号的现代诠释,例如将漕船、码头等元素融入文创设计。据透露,首期研究成果将于明年以专题报告形式发布,并计划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推出“漕运文化基因库”。

  文旅融合:从IP孵化到产业赋能

  淮安的文旅产业正迎来“漕运+”时代。研究院与淮安市文旅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依托新成立的江苏运河之都文化创意传播公司,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例如,洪泽龟山村以“水产+民俗”打造沉浸式渔文化体验区,蒋坝镇则借助湖鲜节庆吸引游客,这些案例均被视为漕运文化IP落地的“试验田”。未来,研究院还将联合华强方特、西游乐园等企业,开发漕运主题沉浸式剧场、水上实景演出等项目,让历史叙事与现代科技“双向奔赴”。

  产学研协同:构建文化生态圈

  高校的介入为文化研究注入了跨界活力。研究院设立“漕运文化创新实验室”,面向师生及从业者开放课题申报,涵盖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路线设计、新媒体传播等领域。同时,与今世缘酒业合作的“漕运酒文化研学基地”即将落地,试图从漕运时代的酒税制度中提炼工业旅游新卖点。这种“学术搭台、产业唱戏”的模式,被业内人士比喻为“古运河上的立交桥”,既贯通历史与现实,又连接学术与市场。

  展望:让文化流量变经济增量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淮安漕运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学术机构的一次资源整合,更标志着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变——从“靠水吃水”到“以文兴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入推进,这座研究院或将成为淮安文旅产业的“智库引擎”,让千年漕运文化从故纸堆中走出,化作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现代叙事,最终实现“一条河养活一座城”的当代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