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对东北夫妻在江苏淮安投资200万元开设的烧烤店因频繁停电、押金纠纷等问题引发广泛关注。经淮安市清江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淮海分局介入,双方于3月底达成协议:商户获退还4万元押金及3650元电费,原租赁合同作废。这一事件从商业纠纷演变为公共舆情,暴露出营商环境中租赁关系与纠纷调解的典型矛盾。
事件核心矛盾:合同条款与权责归属
用电超负荷争议
商户试营业期间因跳闸频繁停电,一度怀疑遭遇“人为刁难”。后经技术检测,停电系商铺用电负荷超出线路设计容量所致。但争议焦点在于,合同中未明确电路维护责任,商户沿用前任租户线路且未申请增容改造,而房东被指未尽到基础设施保障义务。
合同条款“陷阱”
租赁合同包含多项争议条款:租期强制锁定5年、禁止转让或转型、每日400元违约金等。商户因经营困难提前解约时,房东以违约为由拒退押金,凸显部分租赁合同存在权利不对等问题。
押金退还纠纷
商户离场时,因押金退还与商管公司僵持不下。最终经调解,5万元押金退还4万元,3650元预缴电费全额退回,但双方对责任划分仍存分歧。
舆情发酵与调解机制的双重反思
网络情绪裹挟事实
事件初期,商户通过短视频控诉“被欺负”,引发网民对淮安营商环境的质疑,甚至升级为地域争议。但随着官方通报和录音证据曝光,部分网友转而批评商户“夸大投资损失”“利用舆论施压”。
调解成效与遗留问题
市场监管部门快速协调化解矛盾,避免了事态恶化。然而,商户未妥善处理213名消费者的28万元储值卡退款,暴露出纠纷调解中消费者权益保障的盲区。
事件折射的营商环境短板
合同规范化不足:格式条款中权责模糊、惩罚性规定过重,增加中小投资者风险。
基础设施配套滞后:老旧商业体电路设计未匹配餐饮业态需求,商户与房东责任边界不清。
纠纷调解透明度待提升:官方通报被指“程序瑕疵”,如未盖章、发布时间选择争议,削弱公信力。
此次事件为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典型案例。如何在保障投资者权益的同时,建立更规范的租赁市场规则和高效的纠纷调解机制,仍是亟待破解的课题。
本文由作者笔名:纪晓岚 于 2016-08-11 14:56: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