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信息> 正文

淮安中院以院史上的今天回溯法治足迹 典型案例激活普法教育新动能‌

  在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创新推出"院史上的今天"司法记忆工程,通过梳理建院78年来4月17日的重要案件审判节点,以"时光卷轴"形式向公众展现司法进程的生动剖面。今日揭幕的首期专题展陈,凭借鲜活的案例解读与沉浸式普法体验,成为市民触摸法治脉搏的独特窗口。

  司法记忆里的法治年轮‌

  走进中院法治文化长廊,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的"院史上的今天"时间轴引人驻足:2019年4月17日,洪泽湖非法捕捞生态修复案当庭宣判,6名被告被判投放20万尾鱼苗修复水体;2021年同日,全国首例涉地理标志商标侵权案在此落槌,为特色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树立标杆;回溯至1983年4月17日,严打期间公开审理的投机倒把案判决书原件首次披露,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的司法价值取向。

  "每个案例都是时代发展的法治注脚。"档案管理员张蕊指着泛黄的卷宗介绍,专题筛选既包含重大影响性案件,也收录具有普法价值的民生纠纷,通过裁判文书、庭审影像、实物证据的多维展示,让公众直观感受法律适用与社会治理的互动演进。

  场景化普法增强代入感‌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案例展区,2018年4月17日审结的李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通过VR技术还原了庭审交锋瞬间。参观者佩戴设备后,可"置身"法庭见证举证质证全程。"看到受害人的伤情鉴定报告从虚拟证物台弹出时,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法律要'打早打小'。"大学生陈昊在互动留言墙写下感悟。

  法院还同步推出"今日法官说"微课堂,由主审法官结合案例拆解法律要点。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吴亚红在直播中,以洪泽湖案为例详解"替代性修复"理念:"让破坏者从生态环境的'侵权人'转变为'修复者',体现的是现代环境司法理念的革新。"

  法治教育融入百姓叙事‌

  "原来法院档案室藏着这么多'人间故事'。"市民王建国在参观"家庭婚姻案例特辑"时感慨。展区特设"法律时光机"互动装置,参观者输入出生年份即可获取与之同龄的典型案例。1963年出生的李女士点击屏幕,1956年婚姻法施行后的首例离婚调解书电子档案跃然眼前,泛黄纸张上手写的主审意见让她驻足良久。

  据统计,专题开放首日接待市民超600人次,线上展馆访问量突破2万次,28份群众提供的家庭法治文物被收入司法档案数字化工程。院长李红薇表示:"用司法记忆唤醒法治信仰,让群众在可触可感的历史场景中,完成从法律旁观者到法治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据悉,淮安中院将建立"司法日历"常态化机制,每日推送历史上的典型案例,并开通"百姓法律记忆"征集通道,使司法档案库成为全民共建共享的法治教育资源。正如展板导语所书:"每一页司法史都写满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期待,而我们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