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室内,23:47分,李护士长第三次为病床上的男孩更换额头的冰袋。监护仪屏幕上,41.5℃的红色数字像一簇跳动的火焰,映照着年轻母亲眼角未干的泪痕。这个名为《高烧》的现实剧目,正在全国各地的医院里以不同版本持续上演。
“近十年来最异常的高发热潮。”北京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王建国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显得格外谨慎。监测数据显示,自九月以来,因不明原因高烧就诊的病例数较去年同期增长240%,且呈现出成人儿童双峰分布、耐药性强、病程反复三大特征。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张力伟的诊室门外,抱着孩子来回踱步的家长排成长队。“多数患者起病急骤,三小时内体温就能飙升至40℃以上,常规退烧药效果有限。”张医生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更棘手的是,部分患者退烧后12小时内会再次高热,这种波浪热型让人联想到某些特殊病原体。”
实验室里的战斗同样惊心动魄。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的低温实验室里,研究员赵岚已经连续工作36小时。“我们排除了甲流、乙流、新冠病毒等常见病原体。”她在生物安全柜前举起培养皿,“最新一代基因测序显示,可能存在一种新型人腺病毒变体,其表面蛋白结构发生了36个位点突变。”
这股高发热潮正在重塑社区医疗生态。在杭州市拱墅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郑敏的诊室增加了夜间发热专场。“每天接诊近百例高热患者,很多是全家相继发病。”郑医生指着墙上贴满的注意事项说,“我们建立了家庭病程档案,发现平均每个家庭会出现2.3个确诊病例。”
疫情背后是复杂的成因链条。环境科学家注意到,今年夏季创纪录的高温与冬季突然的寒潮形成强烈气候震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气候敏感性疾病监测报告》显示,温度急剧变化期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会上升150%-300%。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健康挑战,各地医院悄然启动应急机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开辟了“绿色通道”,发热患儿候诊时间从平均4小时缩短至1.5小时;武汉市同济医院药学部紧急调整库存,将解热镇痛类药物储备量提升至平时的3倍。
在河北保定某社区,基层医生王建军发明的“物理降温组合包”正在邻里间流传。“用毛巾包裹冰袋置于大动脉处,同时用温水擦拭四肢,这种分级降温法比单纯吃退烧药更有效。”这位从业三十年的老医生说着,在自己的诊疗本上画出示意图,那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最近两周处理的217例发热病例。
随着研究深入,医学专家们注意到某些规律性现象。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发现,规律接种肺炎疫苗的患者,虽同样会出现高热,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62%。“这提示我们,现有疫苗可能对新型病原体存在交叉保护作用。”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隔离病房里,7岁的小患者婷婷用蜡笔画下她眼中的“发烧怪兽”——一个浑身长满红色尖刺的圆球,正在被白衣天使的针管击退。窗外的城市依然车水马龙,而这场人类与未知病原体的较量,仍在显微镜下、在诊室中、在每个家庭的体温计上静静延续。
“某种意义上,每次高烧都是免疫系统的一次军事演习。”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在最新学术会议上这样比喻,“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分级诊疗体系,既不让轻症患者挤占重症医疗资源,也不错过任何危险信号。”
凌晨三点的急诊室依然灯火通明,护士站前的体温检测仪发出规律滴答声。又一个发热家庭推门而入,寒风中飘来的咳嗽声,提醒着人们这场无声战役还在继续。但医生们白大褂上的反光条,在灯光下依然明亮如星——那是医学面对未知时,始终不曾熄灭的信念之光。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16 11:26:0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