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七点,北京胡同深处一家不起眼的小剧场里,最后一场《曲象丛生》的演出刚刚落幕。掌声如潮水般涌来,久久不息,观众席间有人抬手拭去眼角的泪,也有人陷入长久的静默。这部没有明星加持、没有大规模宣发的小成本戏剧,在今夏悄然掀起一场关于记忆与未来的思辨风暴。
《曲象丛生》的舞台背景设定在一座即将被拆除的北方老城。砖墙斑驳,电线交错,道具组甚至运来了真正的旧门窗和生了锈的铁皮信箱。故事围绕三组人物展开:坚守祖传茶馆的老陈夫妇,一心推动旧城改造的年轻规划师小李,以及长期记录老街变迁的摄影师阿琳。他们之间的争执、妥协与相互理解,织就了一张关于传统与现代性复杂关系的网。
“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怀旧,更不是要否定发展。”编剧赵岚在后台接受采访时说道,她的指尖还沾着墨迹,“排戏这半年,我们团队走访了七座正在经历剧烈变迁的城市。那些被推倒的墙垣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生活——老太太纳凉坐惯的石墩、孩子们用粉笔画跳格子的小巷、传了三代人的小吃配方……这些记忆的载体消失了,但情感的需求不会。”
导演王哲采用了大量实验性手法。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三幕的“时空重叠”场景:当推土机的轰鸣声响起,老年时期的茶馆主人与年轻时的自己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展开跨越数十年的对话。舞台灯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仿佛过去与现在在此刻交织。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要求观众主动拼接时空碎片,从而更深刻地体验角色内心的矛盾。
该剧的标题“曲象丛生”本身便是一个巧妙的双关。“曲”既指代戏曲元素——剧中融入了皮影戏和地方小调,也暗示了现实与记忆之间的曲折折射。“象”则既是形象、现象,也暗指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大象”——房间里显而易见却被集体回避的真相。
观众反应呈现出有趣的分化。年轻观众大多被剧中关于未来的探讨所触动。“小李这个角色最让我共鸣,”一位二十二岁的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说,“我们这代人注定要背负许多两难选择。发展是不是一定要以抹去记忆为代价?剧中没有给出简单答案,但它迫使你去想。”而老年观众则更多在细节中寻找情感的共鸣。一位戴着眼镜的老人指着舞台上复刻的八十年代暖水瓶说:“一模一样,我家曾经也有这样一个。现在买东西方便了,但那种‘一样东西用十几年’的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曲象丛生》的演出场地本身就是一个隐喻。剧场前身是一家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老粮店,去年险些被改建成连锁超市,是附近居民的联名请愿让它以文化空间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每当演出结束,观众步出剧场,看见胡同里新开的网红咖啡馆与坚持卖了大半辈子豆汁的早餐铺比邻而居,戏里戏外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
戏剧评论人林舟认为,这部剧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它没有将传统与现代置于绝对对立的位置,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中国人生存状态中的某种普遍性焦虑——我们如何在飞速向前的时代列车上,安放那些沉重的、珍贵的、却可能跟不上速度的记忆。”
散场后,许多观众没有立即离去。他们站在剧场外的老槐树下,继续着观剧时开始的讨论,或拿出手机拍摄夜灯下的胡同。或许,《曲象丛生》最大的成功不在于提供了答案,而在于它重新唤醒了人们对周遭环境的感知力,让人们重新审视那些早已习以为常的风景。在遗忘已成为一种时代症的今天,这种唤醒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16 11:24:4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