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曝·光

  近日,一部名为《曝·光》的独立调查纪录片在多个网络平台悄然上线,随即引发广泛关注。该片通过长达两年的暗访跟拍,揭露了某省食品加工行业违规使用工业添加剂及虚假标签的内幕。影片以大量一手影像资料、对话录音及数据比对,呈现了涉事企业如何通过隐蔽手段逃避监管、将问题产品流向市场的全过程。记者走访多方信源,试图还原这场由民间发起、却撼动行业格局的监督行动。

  《曝·光》的拍摄始于2022年初。制作团队多次接到消费者投诉称,购买的部分包装熟食存在异味与质量问题。在初步送检发现多项指标异常后,三名调查员以经销商身份潜入涉事企业——XX省“康乐食品厂”。通过隐藏摄像机记录的画面显示,该厂车间存在生熟食混放、工人未按规定着装操作、清洁流程形同虚设等问题。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深夜生产的某款畅销肉制品中,工作人员多次添加名为“鲜味宝”的白色粉末,后经实验室分析,该物质为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工业用增味剂。

  影片中一段录音显示,当调查员询问此类添加剂是否安全时,一名李姓车间负责人笑称:“吃不死人,最多拉肚子。别人都这么用,不加怎么竞争?”此类对话在片中多次出现,直指行业潜规则与监管盲区。

  值得注意的是,该片并未止步于单一企业的揭露。制作团队追踪了“康乐”产品的下游流向,发现其通过更换标签、虚构生产日期等方式,将积压产品重新投放至县域小型超市及学校周边小卖部。一段拍摄于某批发市场的画面中,商户在镜头前坦言:“便宜货自然有便宜的道理,农村和学校卖得最多,吃不出事就行。”

  《曝·光》上线后四十八小时内播放量突破六百万次,大量网民涌入市场监管部门官网留言要求彻查。XX省市场监管局于第三日发布通报称,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涉事企业启动突击检查,并对片中反映的问题展开调查。截至目前,“康乐食品厂”已被责令停产,其成品库房已被查封。

  然而事件并未就此平息。影片引发的舆论浪潮逐步波及整个行业。多家知名食品企业相继发布声明,强调自身生产工艺符合国家标准,个别企业甚至主动公开生产线视频以证清白。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建军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此类个体事件不应否定全行业,但的确反映出基层监管仍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城乡接合部、县域市场的常态化抽查力度亟待加强”。

  与此同时,《曝·光》的制作团队却始终保持匿名。影片结尾仅标注“一群关心食品安全的人”,未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有法律学者指出,此类民间调查虽具有社会警示价值,但若取证手段涉及隐秘拍摄,可能面临法律风险。但也有舆论认为,在监管部门力量有限的现实下,民间监督客观上起到了补充作用。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曝·光》的出现并非偶然。近年来,从水污染到医疗垃圾黑色产业链,多起由民间纪录片揭发的公共事件屡屡引发强烈反响。这类作品往往采用第一视角记录、原声呈现的方式,打破传统媒体报道的框架,以极强的真实感触达公众情绪。有传播学研究者认为,这是新媒体时代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延伸,但也提醒公众需理性看待单一方信源,避免以情绪代替事实。

  截至发稿前,已有三家公益组织表示将为影片中涉及的消费者提供法律援助。部分超市开始下架同类贴牌产品,多个电商平台也对相关关键词进行了紧急屏蔽。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于本月开展全国休闲食品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抽查中小食品企业的添加剂使用情况及标签真实性。

  这场始于民间拍摄、终于政府响应的风波,再度印证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曝·光》的价值或许不仅在于揭开了某个企业的盖子,更在于触发了全社会对监管机制、行业自律与公民监督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而如何将这样的民间关注转化为制度性解决方案,仍需各方持续探索。

上一篇
高家台

下一篇
曲点鸳鸯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