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沿着新修的柏油路驶入高家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动静相宜的画卷:远处山峦层林尽染,近处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平整的广场上孩童嬉戏追逐,几位老人坐在亭廊下闲话家常,脸上洋溢着安宁与满足。这个曾经藏在深山、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如今正以一种充满活力的新姿态,悄然迎来它的蜕变。
然而,时光倒流数年,高家台却是另一番景象。“年轻人像候鸟一样飞出去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幼妇孺,地撂荒了,老屋也歪歪斜斜,感觉整个村子都没了精气神。”在村口经营着一家便民小超市的村民高启明回忆道。彼时的高家台,与许多中国普通的山村一样,面临着人口外流、产业单一、发展停滞的共性困境。改变的契机,源于一条路的贯通,更源于村民们内心求变、渴望振兴的强烈共识。
“我们最大的资源就是这好山好水和老祖宗留下的老房子,不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吃。”高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高振华语气坚定。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调研和外出学习,最终确立了“生态立村、文化兴村、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一场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进而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的乡村振兴实践,在高家台全面启动。
改变的第一步从“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开始。全村上下齐动员,拆除私搭乱建,清理陈年垃圾,实施雨污分流,户户接通自来水天然气。村民们投工投劳,在房前屋后、村庄周边见缝插绿,栽种了柿子树、山楂树等既美观又实用的乡土树种。昔日泥泞的村内道路全部硬化、黑化,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夜晚的高家台从此灯火通明。
环境美了,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成为下一个关键课题。高家台将目光投向了沉睡的资源——村中大量闲置的传统民居。村里引入专业的乡村建设团队,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一批具有特色的老旧房屋进行精心改造提升,既保留了原有的石墙、木梁等建筑肌理,又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打造成兼具乡土韵味和舒适体验的精品民宿。
“真没想到,我家这闲置了快二十年的老屋,还能变成‘聚宝盆’。”村民韩大姐家的老宅是第一批被改造的民宿之一。她不仅每年能拿到稳定的租金,还在民宿里负责客房清洁工作,有了双份收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也不比在外面打工差,心里踏实多了。”像韩大姐这样因民宿产业而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在高家台已有数十人。
民宿产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也催生了新的消费需求。村民们顺势而为,发展起配套产业:自家的土鸡蛋、山野菜、红薯干成了抢手货;几户村民联合开办了农家乐,让游客品尝地道的农家饭菜;村里的能人还组织起了竹编、草编手工艺体验课……一条以民宿为核心,吃、住、行、游、购、娱逐步完善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高家台没有放弃农业的根基。他们流转整合闲置土地,引进了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发展生态农业园,种植高品质的有机蔬菜和特色瓜果,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大城市。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得益彰,形成了“农旅融合”的良性循环。
村庄的复兴,最终是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高家台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格外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修缮后的村史馆记录着村庄的变迁与乡愁;新盖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标准化卫生室,让村民办事、就医更加便捷;定期举办的“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农民丰收节晚会等活动,则重塑着淳朴文明的多风新风尚。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广场上,音乐响起,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闹。村民高大爷坐在一旁看着,脸上笑开了花:“现在这日子,有奔头!村子漂亮了,生活方便了,娃们愿意回来了,我们老人家看着心里也高兴。”
高家台的故事,是一个中国普通山村主动求变、探索振兴之路的缩影。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因地制宜的务实选择和村民们一点一滴的辛勤创造。它的蜕变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找对路子,唤醒沉睡的资源,每一个乡村都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16 11:15:3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