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淮安商会与企业家日共促产业升级

  淮安商会与企业家日共促产业升级

  6月29日下午,中业慧谷·淮安国家高新区软件园内气氛庄重而热烈,淮阴区信息产业商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在此隆重召开。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张爱民,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包政之等政府代表,与淮安项目总经理陆晋及近百名会员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会议由区工商联主席李莺主持,商会筹备组负责人陆晋在报告中回顾了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促进软件信息产业聚集,到如今推动会员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商会如同一条纽带,将政策资源与企业需求紧密编织,为淮安创造了产值增长与行业升级的双重红利。

  政企共筑创新生态:商会成立背后的战略意义

  淮安国家高新区历经五年省级跃升、五年国家级淬炼,正以“全国百强高新区”为目标冲刺。此次商会成立恰似一场及时雨,为高新区三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与绿色食品特色产业注入协同发展的催化剂。张爱民在致辞中强调:“商会要成为政企对话的‘翻译官’,把技术术语转化为政策语言,把企业痛点转化为改革方向。”现场通过的章程明确,未来将通过季度联席会机制,让企业诉求直通决策层,这种“需求直通车”模式被与会企业家誉为“最接地气的制度创新”。

  企业家日:以城市之名致敬奋斗者

  七月的淮安热潮涌动。7月5日第二届“淮安企业家日”以“聚势枢纽经济 赋能产业升级”为主题,与商会成立形成呼应。市委书记史志军的讲话掷地有声:“企业家是枢纽新城建设的‘特种兵’,而商会就是你们的‘后勤指挥部’。” 活动现场,一组数据引发热议:淮安枢纽经济年产值较上年增长23%,相当于每分钟为城市贡献1.2万元GDP。这种将数据转化为生活化比喻的呈现方式,让在场商业分析师直观感受到“铁轨上的经济”如何变身“城市造血干细胞”。

  双轨并行:商会与企业家日的协同效应

  观察这两场活动,可发现一条清晰的逻辑链——商会成立夯实了组织基础,企业家日则提供了价值认同。淮安高新区某智能制造企业负责人分享道:“过去我们像散落的齿轮,现在商会给了传动轴,企业家日加了润滑油。”这种“硬件+软件”的组合,正推动区域经济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作战。例如电子信息产业会员单位通过商会平台达成三项技术合作,预计年内可降低研发成本超800万元,规模效应相当于新建一个中型实验室。

  未来蓝图:从产业聚集到城市赋能

  站在新起点,淮安国家高新区企业商会已绘制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实现会员单位技术交易额突破5亿元,2026年培育3家独角兽企业,2027年带动就业岗位增长30%。这些目标背后,是“商会-政府-企业”铁三角的深度绑定。正如参会官员所言:“我们不仅要当企业的‘娘家’,更要成为‘智库’和‘孵化器’。”当晚的庆祝晚宴上,企业家们手持特制的“枢纽经济拼图”,共同完成了一幅淮安未来产业地图的拼接——这个充满仪式感的环节,隐喻着每位参与者都是城市崛起不可或缺的板块。

  (注:全文约3000字,可根据实际发布平台调整段落间距或配图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