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邓萌调研淮安高新区:锚定新型工业化主航道,擘画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邓萌调研淮安高新区:锚定新型工业化主航道,擘画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2025年6月29日,淮安区委书记邓萌率队调研淮安高新区,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产业创新升级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考察。此次调研不仅是对区域经济“引擎”的一次全面检阅,更释放出淮安区以“高”“新”为支点、撬动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邓萌在调研中强调,要“聚焦新型工业化不飘移、不飘然、不飘浮”,以务实举措做实“高”和“新”两篇文章,为全市发展大局“挑大梁、作贡献”。

  锚定“三不”原则:新型工业化的定盘星

  “不飘移、不飘然、不飘浮”——邓萌用三个“不”字为淮安高新区的发展定调。这一表述直指当前部分地区在产业转型中存在的“跟风冒进”“重规模轻质量”等痛点。邓萌指出,新型工业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或产能扩张,而是需要立足区域实际,像“钉钉子”一样夯实产业链根基。例如,淮安高新区近年来重点培育的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正是通过持续聚焦核心技术攻关,逐步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

  “高”与“新”的双向奔赴:产业升级的破题之道

  调研中,邓萌反复强调要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所谓“高”,即高标准定位产业链价值环节,推动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而“新”则意味着以创新为血脉,通过技术迭代打破“卡脖子”困局。以高新区某生物医药企业为例,其通过自主研发的纳米递药技术,将药物疗效提升30%,市场份额从全国第十跃居前三——这一案例生动诠释了“高新”融合的乘数效应。邓萌要求,未来需更大力度“攻项目、壮产业、促创新、优服务”,形成“研发—转化—孵化”的全链条生态。

  项目为王:从“纸面签约”到“地面投产”的加速度

  早在2024年1月,时任区长的邓萌在调研开发区竣工项目时,便将项目比作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要求推动项目“早达产、早达效”。此次高新区调研中,他进一步提出“项目攻坚”的闭环管理机制:一方面,对在建项目实行“红黄绿灯”预警,确保投资进度像“齿轮咬合”般精准;另一方面,建立“企业点单、政府派单、部门接单”的服务模式,破解审批流程中的“肠梗阻”。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淮安高新区项目落地周期同比缩短22%,印证了这一机制的实效性。

  服务升级: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优服务”被邓萌列为高新区发展的四大抓手之一。调研期间,他特别走访了园区企业服务中心,提出要将政策红利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例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高新区试点“科技履约贷”,以知识产权为质押,帮助企业“用专利换现金流”,目前已为37家企业注入资金超2亿元。这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模式,正成为吸引优质企业的“强磁场”。

  未来展望:在长三角坐标系中找准定位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邓萌要求淮安高新区以“挑大梁”的担当,在区域协同中抢占制高点。具体路径包括:对接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等创新高地,构建“研发在外、转化在淮”的产业协作网;同时,依托淮安区位优势,打造“成本洼地”与“价值高地”并存的特色集群。正如邓萌所言:“高质量发展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也要抓住每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此次调研不仅为淮安高新区绘制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更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展现了淮安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心。对于政府官员而言,这是一份可复制的治理样本;对企业管理者,它揭示了转型升级的核心逻辑;而研究人员则能从中捕捉到区域经济变革的鲜活案例。淮安高新区的未来实践,或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份生动的基层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