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郑渊洁举报盗版案宣判 两公司被罚百万

  郑渊洁举报盗版案宣判 两公司被罚百万

  近日,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由知名作家郑渊洁实名举报的特大侵犯著作权案作出一审判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起代号为“2.22”的案件,涉及两家图书公司和11名被告人,最终被告单位被判处高额罚金,相关责任人也受到法律严惩。该案的审结不仅彰显了司法机关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决心,也为同类案件提供了重要判例参考。

  案件背景:从举报到立案的曲折历程

  2019年前后,淮安市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淮安中院发布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2018年当地审理的同类案件同比激增273.56%。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初,作家郑渊洁向公安机关举报北京两家图书公司涉嫌大规模盗印其作品。经查,欣盛建达和宏瑞建兴两家公司通过非法复制、销售郑渊洁系列图书,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淮安检察院随后提起公诉。

  庭审焦点:专业审判与技术认定的突破

  2020年10月20日,淮安中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此案。法庭重点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辩论:一是侵权作品的数量认定,二是非法经营额的计算标准,三是主从犯的责任划分。值得注意的是,此案审理正值淮阴法院集中管辖淮安市北片区知识产权案件的改革期,法院专门组建了具备专业技术背景的合议庭,并引入“著作权相似度比对系统”进行精确鉴定。这种“法律+技术”的审判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著作权案件中取证难、认定慢的痛点。

  判决结果:罚金与刑罚并重的震慑效应

  2020年11月27日,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两家被告公司各被处以50万元罚金,主犯王成、李某某等人分别被判处实刑。如果将这笔罚金换算成正版图书,相当于1万册精装版图书的定价总额。相较于同期淮阴区法院审理的另一起侵犯著作权案(被告人被判缓刑并处罚金6-16万元),“2.22”案的量刑尺度明显更为严厉,体现了对规模化、商业性侵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行业影响:版权保护的“淮安样本”

  此案判决后,国家版权局将其列为年度十大典型案例。从司法实践来看,该案创造了三个“首次”:首次在地级市法院审理跨省特大著作权案;首次对侵权图书采用“印张计价法”核算损失;首次将网络销售数据全部计入犯罪金额。正如淮安中院知识产权庭负责人所言:“判决金额不是目的,而是要建立‘侵权代价高于收益’的市场规则。”数据显示,该案宣判后一年内,淮安地区的图书版权登记量同比提升40%,形成显著的“判决带动效应”。

  纵深观察: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进阶

  透过这起案件,可以看到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正在经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治理”的转变。淮安法院近年来推行的“三合一”审判机制(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统一由知识产权庭审理),以及“知润淮商”品牌建设,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司法保障。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此案的最大启示在于:即便是网络时代的数字化复制,只要达到法定数额标准,同样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正如办案检察官在庭审中所强调的:“尊重知识产权,本质上就是保护每一个人的创新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