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中国戏曲艺术的璀璨星河中,周信芳与宋长荣的名字如同双子星座,照亮了京剧发展的百年长河

  淮安纪念周信芳宋长荣诞辰

  在中国戏曲艺术的璀璨星河中,周信芳与宋长荣(注:荀派代表艺术家,非荀慧生)的名字如同双子星座,照亮了京剧发展的百年长河。2025年6月,淮安以一场名为“麒艺流芳·荀艺长荣”的系列纪念活动,为两位大师的诞辰献上最深情的文化礼赞——周信芳先生诞辰130周年与宋长荣先生诞辰90周年。这场由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主办的盛事,不仅是对艺术巨匠的追思,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戏曲对话。

  百年回响:大师的艺术丰碑

  周信芳创立的麒派艺术,以苍劲浑厚的唱腔和极具张力的表演风格闻名,其代表作《萧何月下追韩信》中“追韩信”一折,将人物内心的焦灼与果决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宋长荣作为荀派传人,凭借《红娘》中灵巧俏皮的演绎,让荀派“娇、甜、媚、脆”的艺术特色深入人心。此次活动精选两部经典剧目重现舞台,仿佛将观众带回大师们挥袖吟唱的黄金年代。值得注意的是,淮安此前已举办过宋长荣追思会,此次升级为双大师纪念,足见其对戏曲文化传承的持续深耕。

  多维呈现:传统与创新的交响

  活动以五大板块构建起立体化的纪念体系:两场专场演出聚焦经典剧目复刻;《周信芳》剧本研讨会从学术角度挖掘大师艺术思想;“百里画廊·百曲腔圆”调研则探索戏曲与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名家名段演唱会则如一场“戏曲满汉全席”,集中呈现流派精髓。这种“演、研、游”三位一体的设计,恰似用三棱镜分解艺术之光——既保留传统的纯粹性,又折射出当代转化的可能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活动明确提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将戏曲传承纳入淮安文化强市建设的战略蓝图。

  文旅赋能:戏曲土壤的当代培育

  淮安选择在6月仲夏举办这场活动,暗含深意。此时正值暑期文旅旺季,通过戏曲IP激活“百里画廊”沿线资源,犹如给古城文化生态注入活水。观众在欣赏《红娘》的俏皮唱段时,或许会同步发现淮安运河沿岸的戏台遗址;听完《追韩信》的铿锵锣鼓,又能漫步于周信芳故居的青石板路。这种“戏在景中演,人在戏中游”的沉浸式体验,让戏曲从舞台艺术升维为城市记忆的载体。

  薪火相传:流派艺术的未来启示

  当90后观众为宋长荣的“红娘”扮相拍照打卡,当青年学者在研讨会上争论麒派表演程式是否适配现代剧场,这场纪念活动已悄然超越单纯的怀旧。淮安大剧院里座无虚席的盛况证明,传统戏曲与当代观众之间,只差一个恰到好处的传播支点。正如活动名称“流芳”与“长荣”的期许——艺术生命的长青,既需原汁原味的守护,更需与时俱进的破壁。

  夜幕下的淮安大剧院,荀派花旦的水袖划出优美弧线,麒派老生的唱腔震动屋瓦。这一刻,130年的艺术积淀与90载的舞台风华,在千名观众屏息凝神的注视中完成隔空交汇。而比掌声更珍贵的,是散场后那些自发哼唱戏词的年轻声音——它们正在续写大师们未完成的艺术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