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淮安市文津小学的礼堂里,一群孩子正围着一幅由落叶拼贴而成的画作轻声讨论

  美育重塑儿童认知世界

  在江苏省淮安市文津小学的礼堂里,一群孩子正围着一幅由落叶拼贴而成的画作轻声讨论。这片金黄的叶子,几天前还被秋风吹落在校园角落,如今却成了孩子们眼中“会讲故事的艺术品”。这一幕发生在2025年6月14日“美丽视界 美德少年”第五届活动启动会现场,恰是美育教育如何悄然重塑儿童认知世界的生动注脚。

  从抓握到创造:美育如何塑造儿童早期发展

  当10个月大的婴儿第一次用拳头攥住蜡笔,在纸面上留下歪扭的印记时,这不仅是肌肉协调性的锻炼,更是一场脑神经的狂欢。研究表明,1岁后儿童通过自由绘画产生的螺旋线条,实则是运动快乐与认知发展的双重奏——那些看似杂乱的笔触,藏着他们对重力、空间的最初探索。正如活动现场展示的幼儿画作《会跳舞的雨点》,4岁的创作者用断续的蓝色短线表达雨滴下坠的动态,这种具象化抽象感受的能力,正是美育赋予的独特认知语言。

  落叶里的生命课:审美与美德的双重启蒙

  在第五届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特别提到:“接住一片秋叶的瞬间,孩子指尖触碰的不仅是叶脉纹理,更是对生命轮回的直观理解。” 这让人想起某参赛作品《叶子的旅行日记》,创作者用拓印技术保存了20种树叶的形态,每片叶子旁都手写着捡拾时的天气和心情。这种将自然观察转化为情感载体的过程,恰如美育研究者所言:“当孩子为落叶创作标本或画作时,他们正在完成从感知美到创造美的精神跃迁,这种主动性的萌发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有力量。”

  跨学科的美的纽带

  淮安市文津小学的实践案例揭示了美育的渗透性力量。在展示区,一组将《清明上河图》局部与宋代商贸历史结合的互动装置前围满了学生。通过临摹画中人物的服饰道具,孩子们自发查阅了古代货币、漕运等资料——这正是美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典范。正如中国教育报指出:“当历史课遇上艺术品鉴赏,知识便从平面教材里站了起来,这种多维度的刺激能激活儿童80%以上的感官参与度。” 活动现场的“名画中的科学”工作坊更印证了这点,孩子们通过分析梵高《星月夜》的笔触走向,竟推导出了流体力学的基础原理。

  短视频时代的美育新表达

  本届活动首次增设“一分钟艺术日志”单元,鼓励儿童用短视频记录日常审美发现。获得“最佳微观视角奖”的作品《蚂蚁的建筑公司》,用延时摄影展现了昆虫搬运花瓣搭建巢穴的过程,小导演在旁白中说:“它们每片花瓣都摆得那么认真,就像妈妈插花时一样。”这种数字时代的美育表达,既保留了传统审美教育的深度,又赋予儿童更广阔的创作维度。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评价道:“当孩子举起手机不再只为娱乐,而是成为美的侦探时,我们就成功地将审美能力转化为了数字素养。”

  构建美育支持系统的三重维度

  在启动会论坛环节,省妇联副主席康莉强调:“优质美育需要学校提供专业课程如陶艺、戏剧等‘慢艺术’载体,就像给快速生长的树苗系上引导绳。”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家庭美育的进化——现场展出的“家庭审美日记本”显示,65%的参赛者家庭建立了每周“艺术散步”惯例。正如某位家长在分享会上所言:“现在带孩子买菜,我们会一起讨论茄子表面的光泽像哪种油画笔触,这种随时随地的美育,比报十个兴趣班更有价值。”

  随着第五届活动“美丽视界”主题曲的响起,会场大屏实时投射出全国各地儿童上传的审美瞬间:胶东渔村的女孩用贝壳拼贴数学公式,漠河少年用冰凌折射制作彩虹光谱……这些碎片化的美好,终将聚合成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北斗七星。正如市委常委胡毅在致辞中所说:“今天我们播下的不仅是审美种子,更是未来社会抵抗平庸与浮躁的免疫细胞。” 当美育真正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双眼睛时,他们收获的将不仅是艺术技能,更是让生命始终保持柔韧与光亮的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