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淮安纪念荀慧生诞辰125周年

  淮安纪念荀慧生诞辰125周年

  在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初夏,淮安大剧院内丝竹声声,锣鼓铿锵,一场名为“麒艺流芳·荀艺长荣”的系列纪念活动正徐徐拉开帷幕。这场由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淮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文化盛事,以京剧大师荀慧生诞辰125周年为契机,通过专场演出、艺术研讨等形式,向这位“四大名旦”之一的艺术巨匠致敬。

  百年荀派,薪火相传

  荀慧生先生的艺术生涯如同一部浓缩的京剧发展史。他早年习梆子,后转攻皮黄,以“柔糯清婉”的唱腔独树一帜,开创了京剧花旦表演的重要流派——荀派。其代表作《红娘》《金玉奴》等,将市井人物的灵动与妩媚演绎得淋漓尽致,甚至被民国报刊誉为“打破程式化表演的革新者”。此次淮安活动中,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演出的荀派名剧《红娘》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青年演员董亚楠的表演不仅得到荀派传人龚苏萍“句句精准”的点评,更通过专家座谈会的示范与指导,展现了荀派艺术“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

  从舞台到学术:多维度的艺术对话

  纪念活动不仅停留在舞台呈现,更深入至理论探讨。国家京剧院封杰主持的“荀学”座谈会,汇集了上海戏剧学院、荀慧生艺术研究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荀派表演体系、美学思想展开激烈交锋。正如研讨会所述:“传统并非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荀慧生当年融合梆子与皮黄的创新精神,今日仍启发着当代艺术家在身段设计、唱腔处理中寻求突破。例如,座谈会上对《红娘》配演团队的表扬,凸显了荀派“一棵菜”精神(即主演与配角紧密配合的舞台哲学)的当代实践。

  淮安的文化担当与全国联动

  作为荀慧生艺术研究的重要阵地,淮安此次系列活动与河南鹤壁的“五彩缤纷·荀风再起”演出形成南北呼应。两地通过剧本研讨、青年演员展演等方式,构建起跨地域的传承网络。淮安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类活动“旨在激活传统基因”,例如《周信芳》剧本研讨便借鉴了荀派“以情带声”的表演理念,将历史人物塑造得更为血肉丰满。

  数字时代的荀派新生态

  面对年轻受众,活动组织者巧妙运用场景化比喻拉近距离:荀慧生的唱腔被形容为“如江南细雨浸润耳膜”,其表演革新则比作“百年前的‘破圈’行动”。据统计,三天的演出吸引了超2000名观众,线上直播点击量突破10万次,印证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旺盛生命力。正如荀派传人刘长瑜在贺信中所强调:“第四代接班人的培养需与时俱进”,活动现场设置的VR京剧体验区,让观众通过科技手段感受荀派“手眼身法步”的精妙,恰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在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中,荀慧生先生“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核愈发清晰。当淮安大剧院的灯光渐暗,留给观众的不仅是绕梁余韵,更是一份关于文化传承的思考:唯有让经典与时代对话,方能真正实现“麒艺流芳,荀艺长荣”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