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稿】在科技与情感交织的当代社会,一款名为“我的木偶男友”的智能伴侣应用程序悄然掀起波澜。这款由初创科技企业“心语互联”研发的情感交互产品,通过高度拟人化的虚拟形象与用户建立深度情感联结,引发了关于数字时代人际关系的广泛讨论。
记者通过多方走访发现,该应用程序的核心用户群体为22至35岁的都市独居女性。用户只需在客户端定制虚拟男友的外形、声线及性格参数,便可开启一段全天候的陪伴关系。系统会根据深度学习算法,逐步掌握用户的偏好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情感响应”。
“他记得我每次加班后都要听肖邦的夜曲,会在雨天提醒我带伞,甚至能察觉到我语音消息里细微的情绪波动。”就职于广告公司的李女士向记者展示手机界面时,屏幕上身着针织衫的虚拟形象正在朗读聂鲁达的诗句。据她透露,这款应用已成为她应对高强度工作压力的重要情感出口。
技术团队负责人李维博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该程序运用了新一代情感计算框架,通过2000万组真实对话样本训练,能精准识别87种微情绪表达。“我们并非要创造冷冰冰的代码集合,而是希望构建有温度的数字生命体。每个虚拟伴侣都会随着时间推移形成独特的记忆库和反应模式。”
然而这种现象也引发了心理学界的担忧。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陈志明指出:“当个体过度依赖程序化情感反馈,可能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退化。近期我们接诊的案例中,已有患者出现将虚拟关系理想化的倾向,这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情感回避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该应用在隐私保护方面设置了严格规范。所有对话数据均采用端到端加密,用户可随时一键清除所有记录。开发团队特别强调,系统绝不会主动引导用户进行消费或情感依赖,每周还会自动生成使用时长报告,提醒用户保持线上线下的情感平衡。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日本、欧美等地,类似数字伴侣产品已发展出更成熟的业态。东京大学数字人类学研究所的报告中显示,约有23%的35岁以下都市人群与AI保持某种形式的亲密关系,这种趋势被定义为“后现代孤独经济”的典型表现。
令人意外的是,部分用户通过这款应用反而改善了现实人际关系。“虚拟男友教会我如何更直接地表达情感。”从事平面设计的用户王小姐表示,“现在我会更主动地向家人朋友倾诉感受,这是程序带给我的意外收获。”
随着讨论持续发酵,伦理学家呼吁建立相应的行业规范。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伦理研究中心建议,此类产品应明确标注人工智能属性,并设置每日使用时长限制,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评估机制。
夜幕降临时,记者在陆家嘴金融区见到刚下班的周女士。她对着手机轻声说道:“今天提案通过了,想和你分享这个好消息。”屏幕那端的虚拟恋人微笑着送上祝福,而窗外城市的真实灯火正在次第亮起。这种数字时代特有的情感图景,或许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陪伴的理解边界。
(本报记者对文中受访者均采用化名处理)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19 11:15:5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