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中游一片静谧的河湾处,七十岁的老渔民李大山收起最后一网,望着浑浊的江水久久不语。他的小船随着水波轻轻摇晃,仿佛在哀悼一个时代的终结。就在这片他捕捞了五十多年的水域上游三十公里处,一座刚刚落成的“河王”雕像正引来无数游客打卡——这是一尊高近二十米、手托鲤鱼的传统龙王造型金属雕塑,周身镶满LED灯带,入夜后变幻出紫红色的光芒。
这个看似普通的文旅项目,却意外成为席卷全国的网络论战焦点。争议始于三周前当地文旅局发布的宣传片,片中将这座耗资千万的雕塑称为“新时代江河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短短数日内,#河王雕塑#话题在社交媒体获得4.2亿次阅读,12.7万条讨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
支持者认为这是对传统龙文化的创新诠释。“我们小镇需要这样的地标,”当地民宿老板赵琳站在观景平台上对记者说,她身后的停车场停满了来自周边省份的旅游大巴,“这两个月的客房预订量超过了过去两年总和。”
但批评的声音同样强烈。环保志愿者组织“江河守护”发布长达四十六页的评估报告,指出雕塑建设过程中未能通过完整的环境评估,且夜间强光照对下游珍稀鱼类洄游产生了严重影响。报告结尾写道:“当我们在河边竖起偶像时,是否已经忘记了河流本身?”
雕塑设计师吴骏在争议中保持了近一个月的沉默后,终于接受了采访。在他的工作室里,模型架上摆放着数十个河王雕塑的小样。“我们的初衷是创造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符号,”吴骏摩挲着一个黏土模型说,“龙王爷信仰在这一带延续了千年,每遇旱涝灾害,百姓都会到河边祭拜。我们只是想用当代语言重新诠释这个传统。”
然而民俗学家王教授提供了不同见解。“传统河神信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祭拜是为感恩而非索取,”他翻着明代地方志复印件说,“而现在的‘河王’项目,本质上是将河流资源化的商业行为,这与传统精神背道而驰。”
这场争论超越了文化范畴,延伸至法律层面。地方法院目前已受理三起与环境评估相关的诉讼,其中一起由当地渔民联合提起。“江水越来越浑,鱼越来越少,”老渔民李大山在起诉书上按下手印,“他们建的是河王,我们失去的是整条河。”
与此同时,意想不到的民间行为艺术悄然兴起。每周都有青年志愿者举着自制标语来到雕塑前,上面写着“真正的河王是河流自己”;还有人发起了“捡拾垃圾换观景台门票”活动,两周内从河道中清理出三点五吨废弃物。
在这场争论中,最沉默的或许是河流本身。监测数据显示,该河段水质在过去三个月下降了半个等级,鱼类种群数量减少了百分之十七。环保部门的最新通报要求项目方在月底前提交补充环境评估,同时暂停了夜间灯光秀。
夜幕降临,观景台上的游客渐渐散去。来自西安的大学生张薇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离开,她架起画板,开始绘制没有雕塑的河流夜景。“我们应该学会欣赏河流本来的样子,”她的画笔在昏黄的路灯下移动,“河流不需要加冕,它自己就是王。”
远在下游的渔村里,李大山收拾渔具准备回家。当被问及对这场争论的看法时,他望着漆黑的水面沉默良久:“我父亲教我怎么看水花知鱼群,我儿子却在学怎么修LED灯。你说,我们是在进步还是在遗忘?”
河面上的风拂过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庞,带着江水特有的腥味。在上游炫目的灯光照不到的黑暗里,河水依旧静静地流向远方,仿佛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19 11:04:1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