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方小城临川,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年过六旬的王庆典已经蹬着那辆老旧三轮车出现在了文化广场。车斗里满载的不是货物,而是他精心收藏的三十多把二胡。这位头发花白的退休音乐教师,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来他人生中最为绚烂的春天。
这一切始于三个月前那个偶然的午后。王庆典在整理旧物时,无意中翻出了一把陪伴他四十多年的二胡。琴筒上斑驳的漆痕,琴杆上温润的包浆,瞬间唤醒了他尘封的记忆。“我突然意识到,这些不仅仅是乐器,更是岁月的见证者。”王庆典摩挲着心爱的二胡,眼神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应该让更多人听到它们的声音。”
于是,每个周末的清晨,文化广场便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王庆典早早来到广场东侧的梧桐树下,将二胡一一陈列在铺着红色绒布的展台上。最初只有零星几个晨练的老人好奇驻足,但王庆典并不气馁,他不仅耐心讲解每把二胡的历史和制作工艺,还会即兴演奏一段经典曲目。
“这把紫檀木二胡是我1978年在上海买的,当时花了我整整三个月的工资。”王庆典向围观的市民展示着他的珍藏,“听它的音色,浑厚中带着清亮,就像陈年的美酒。”渐渐地,他的展台前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人常态。
更令人惊喜的是,王庆典的举动激发了市民们学习传统乐器的热情。每周六上午,他都会抽出两个小时免费教授二胡基础知识。学生中既有七八岁的孩童,也有七八十岁的长者。退休工人老李就是其中之一:“王老师教得特别耐心,我现在已经能拉《茉莉花》了。学习音乐让我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临川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刘文渊评价道:“在数字化娱乐充斥的今天,王庆典先生用最质朴的方式唤醒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热爱。这种民间自发的文化传承,比任何官方活动都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王庆典的善举也引发了连锁反应。在他的影响下,城东公园出现了教京剧的老票友,人民广场有了免费教书法的大学生,甚至连临川市的乐器行都报告称传统乐器的销量同比上涨了三十个百分点。“王老师点燃了整座城市的文化热情。”文化馆馆长张敏这样评价。
面对如潮的赞誉,王庆典只是谦逊地笑笑:“我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分享了我的热爱。看到这么多人因为二胡而快乐,我感到特别幸福。”他说,这个春天对他来说格外温暖,不是因为气候,而是因为心中那份被音乐和分享填满的喜悦。
夕阳西下,王庆典仔细地擦拭每一把二胡,然后将它们轻轻收琴盒。广场上的人群渐渐散去,但那些悠扬的琴声似乎仍在空气中回荡。对于临川市的市民来说,王庆典带来的不仅是音乐的春天,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复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有人愿意为之付出和传承。
如今,王庆典的周末二胡展演已经成为了临川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当琴声响起,人们总会驻足聆听,享受这份难得的文化盛宴。而王庆典则表示,他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拉不动琴的那一天。“音乐是我的生命,分享是我的快乐。这个春天,我会用琴声温暖整座城市。”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18 10:59:5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