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昨夜,淮安大剧院内灯火通明,丝竹声声穿透暮色。作为\"江淮文化传承月\"的压轴剧目,原创大型地方戏《淮水情》在此迎来首演。全场千余座位无一虚席,伴随着最后一句唱词消散在暖黄色的灯光中,如潮的掌声持续了整整六分钟,许多观众擦拭着眼角,久久不愿离去。
《淮水情》以淮河流域百年变迁为叙事背景,通过三代人守护古堤、传承治水精神的家族故事,勾勒出一幅荡气回肠的人文画卷。剧中老河工周广厚在洪水中以身躯堵堤的片段,引得台下阵阵唏嘘。更令人动容的是,这段情节取材于真实历史——1950年淮河大水时,确有数十位治水民工以血肉之躯守护新筑堤坝。
\"我们想展现的不只是水患抗争史,更是淮河儿女的精神谱系。\"总导演吴启明在后台接受采访时,戏服尚未完全脱下。他指着衣襟上精细的泥泫绣纹说:\"这些传统纹样差点失传,我们走访了十七个村落才找到最后一位会此技艺的八十岁老绣娘。\"据悉,全剧共复原了二十四套传统服饰、十一件濒失的农耕器具,甚至重现了早已绝迹的\"淮渎祭歌\"唱腔。
令观众惊艳的还有舞台布景的匠心独运。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滔滔淮水在舞台上奔涌流动,与真人表演形成奇妙互动。当女主角在洪水中挣扎时,实际演员在三米深的水池中表演,幕后团队通过精密的水流控制系统,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治水场景。\"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舞美总监陈薇表示,\"我们用了两年时间试验,就是要让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达成完美共生。\"
在年轻观众聚集的社交媒体上,《淮水情》同样引发热议。大学生林悦在微博写道:\"原本是被爷爷奶奶拉来看戏,没想到自己哭湿了三张纸巾。那些镌刻在治水石碑上的'同心同德、百折不回',不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吗?\"这样的自发评价获得上千点赞。更令人惊喜的是,首演观众中有四成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打破了地方戏观众老龄化的固有印象。
文化学者对此现象给出解读。\"《淮水情》的成功在于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方式。\"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王志刚指出,\"它将集体记忆转化为情感共鸣,让治水精神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而成为可感可触的血脉传承。\"
据剧组透露,该剧已收到多地巡演邀请,下月将赴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与此同时,围绕该剧开发的文创产品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其中包括以剧中重要道具为原型制作的缩微木雕、融入水纹元素的丝巾等。\"我们希望文化传承能走出剧场,融入日常生活。\"制作人李婉婷说。
落幕时分,老河工的扮演者、七十三岁的表演艺术家赵世昌望着不愿散去的观众,眼眶湿润:\"我唱了五十年戏,今天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年轻人为地方戏鼓掌。这条淮河啊,流过了千年岁月,终于在今天浇灌出了新的花朵。\"他的话语随着渐弱的锣鼓声缓缓落下,而剧场外,城市的霓虹正与天边的星月交相辉映,仿佛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正在这一刻完成深情的对视。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17 12:10:5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905.html
上一篇
淘气大侦探(普通话)
下一篇
齐天大圣·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