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专访】夏夜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水汽穿过露天放映场,幕布上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五个少女纵身跃入夜海的瞬间。灯光亮起时,台下不少观众仍保持着前倾的坐姿,仿佛尚未从那片波涛中抽离。这是纪录片《浪花少女》在全国首映式上的场景,一部记录渔村女孩组建龙舟队的作品,正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搅动观影者的心绪。
在福建漳州的一座临海古村里,摄像机镜头追踪了五个十六七岁少女的日常。她们是留守儿童、渔家女儿、中考失利者,也是当地第一支女子龙舟队的全部成员。导演李哲蹲守三百余天,用胶片记录了这些被海风吹糙脸颊的姑娘,如何扛起比碗口还粗的龙舟桡,在祖辈认为“女人上船会招来台风”的古老禁忌中破浪前行。
“我们拍的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是一个关于女性自主选择的故事。”李哲在映后交流时坦言。片中最令人动容的段落发生在凌晨四点的海滩,少女们借着渔船灯火训练,古铜色皮肤与深蓝海面形成强烈反差。当她们齐声喊着号子划破平静海面时,桨橹激起的浪花仿佛碎银般洒落整片海域。
现实远比剧本更具戏剧性。主要拍摄对象林阿妹在纪录片封镜三个月后,收到了省体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个曾经因家境贫困准备辍学的女孩,如今已成为专业皮划艇运动员。“是龙舟让我知道,女孩的力气不该只用来扛渔网和抱弟弟。”她在电话采访中告诉记者,背景音里传来训练基地哗哗的水声。
民俗学者指出,闽南沿海至今保留着“女性不得触碰龙舟”的古老规约,甚至每年龙舟下水前都要举行净船仪式。少女们最初扛着自制龙舟走向海边时,曾遭遇老人以拐杖敲击船板的阻拦。“阿公说我们会触怒海神,”片中短发姑娘陈海燕回忆道,“但我们更怕辜负自己。”
影片的意外走红带动了当地旅游热潮。今年端午期间,古村迎来上万游客,不少家长特意带着女儿来看女子龙舟训练。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筹建青少年龙舟培训基地,首批报名的63个孩子里,女孩占了半数以上。
艺术评论界关注到影片独特的视听语言。全片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海浪拍岸的声音被处理得极具层次感,甚至能分辨出不同情绪下桨橹入水的差异。“每当少女们合力划桨时,音效就会变得浑厚饱满,这是技术手段对女性力量的听觉诠释。”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王治平分析道。
更令人深思的是影片引发的文化回响。在东南亚华侨圈放映时,许多老辈观众看到少女们高擎龙舟头祭祀妈祖的场景时潸然泪。“这些姑娘划开的不仅是海水,更是千年传统与现代观念之间的隔阂。”新加坡华人文化协会会长在影评中写道。
夜幕中的放映场渐渐散去,但关于《浪花少女》的讨论仍在延续。有观众注意到片尾字幕特别鸣谢名单里,列着二十七位当地老年渔民的名字——正是他们亲手为少女们制作了那条红漆金纹的龙舟。传统与变革的对话,有时就藏在浪花翻涌的缝隙之间,等待着更多勇敢者划桨而来。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17 11:36:5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881.html
下一篇
海底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