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曾经的我们

  【本报专稿】深夜的影院灯亮起,字幕缓缓滚动,观众席却异常安静。有人低头擦拭眼角,有人望着屏幕出神,直到保洁人员走进场內,人们才仿佛从一场集体梦中苏醒。这是纪录片《曾经的我们》在全国路演中最常见的场景。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跌宕的情节,这部由青年导演陈卓耗时五年完成的非商业作品,正以一种安静却有力的方式,叩击着越来越多人的心门。

  《曾经的我们》的拍摄始于2018年夏天。陈卓带着一支三人小团队,背着一台手持摄像机,开始穿越中国二十余个省市。他的初衷很简单:记录当下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尤其是在时代快速变迁中,那些被忽略的细微情感和人生选择。然而,在拍摄过程中,一个更深刻的主题逐渐浮现——关于“选择”与“代价”,关于“梦想”与“现实”,关于每一个人生命中必然经历的失去与获得。

  影片的镜头语言极其克制。长达143分钟的片长里,没有煽情的配乐,没有刻意的访谈,导演选择了一种近乎“隐形”的记录方式。我们能看到在深圳科技园凌晨两点依然灯火通明的办公楼里,32岁的程序员揉着酸痛的眼睛,屏幕光映着他疲惫却专注的脸;能看到西北农村小学的课堂上,支教老师用生硬的方言带着孩子们朗读课文,阳光透过破旧的窗户洒在斑驳的黑板上;能看到上海老弄堂里,白发老人坐在竹椅上慢慢摇着蒲扇,身后是正在拆迁的旧宅...

  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经过导演的精心剪辑,产生了惊人的情感张力。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段,记录了一位中年渔船船长在经历休渔期政策调整后的转型。这个在海上漂泊了二十多年的汉子,最终选择开一家海鲜小馆。镜头记录下他第一次笨拙地系上围裙,学习使用电子点餐系统,与顾客小心翼翼交流的种种瞬间。当他某天深夜收拾完店铺,独自坐在门口望着远处漆黑的海面时,沉默的背影诉说着比任何台词都丰富的故事。

  “我拍的不是别人的故事,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陈卓在后期制作笔记中这样写道,“当我们选择走向未来,就必然与过去的自己告别。这种告别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但总是带着些许遗憾和感伤。”

  这种感伤并非消极,而是对生命历程的深刻尊重。影片中,一位选择离开大厂回归小镇开咖啡馆的90后女孩说得真切:“我曾经以为重要的是拼命向前跑,现在发现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跑。离开不是放弃,而是选择另一种方式继续前进。”

  《曾经的我们》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既不美化“过去”,也不鼓吹“未来”。它只是平静地展示:每一个选择都有其代价,每一段人生都有其光彩。那位程序员在加班后给女儿打视频电话时脸上的温柔;支教老师收到学生用歪扭字迹写的“老师不要走”纸条时的泪光;老船长听到顾客称赞海鲜味道正宗时眼底闪过的自豪...这些细微的瞬间,构成了生活的真正质感。

  影片的后期制作几乎花掉了陈卓所有积蓄。最困难时,他租住在北京六环外一间十平米的地下室,靠着朋友接济度日。但当投资方提出加入商业元素时,他依然选择了拒绝。“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观看的影片,任何迎合市场的改动都是对记录对象的背叛。”

  这种坚持获得了回报。《曾经的我们》虽未进行大规模商业宣传,却通过口碑传播逐渐引发关注。社科界学者认为,该片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珍贵的影像志;文艺评论家称赞其“以近乎人类学的方式捕捉了时代脉搏”;而普通观众的感受更为直接——“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来路,也让我思考未来的去向。”

  在某高校特别展映后的交流环节,一位年轻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得很难过,但不是绝望的难过。就像冬天结束时对寒冷的一丝留恋,知道春天要来了,但还是会记得围巾裹住脸时的温度。”这个比喻或许正好诠释了影片的力量——它不提供答案,而是唤醒每个人心中深藏的记忆与思考。

  拍摄结束时,陈卓在日记本上写下一段话:“我们记录时代,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明白:当昨天的我们遇见今天的我们,能否坦然地说一声,别来无恙。”这或许就是《曾经的我们》留给观众最好的礼物——在喧嚣时代中,一次与自己真诚对话的机会。

  目前,该片已入选多个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展映单元,并将于近期启动更多城市的公益巡演。制作团队表示,他们将继续记录那些平凡却重要的中国故事,因为“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最终都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