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骄傲的少年

  夏日的风穿过城市楼宇间的缝隙,拂过校园里飘扬的旗帜,也轻轻掀动少年们的衣角。有一首歌,正以不容忽视的频率回响在耳机里、操场上、毕业典礼中和运动场馆内——它是南征北战NZBZ创作并演唱的《骄傲的少年》。没有华丽的包装,不靠流量推广,这首歌却悄然扎根于无数年轻人的心中,成为一代人拼搏、梦想与成长的背景音。

  《骄傲的少年》最初作为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片尾曲进入大众视野,后因2016年中国内地播出综艺《夏日甜心》及多位艺人的翻唱而逐渐走红。但真正让它持续发酵的,是歌曲自身传递的精神力量。它不是一夜爆红的产物,而是在时光中慢慢被听见、被需要、被铭记。

  “奔跑吧,骄傲的少年,年轻的心里面是坚定的信念。”歌词直白而充满动能,旋律简单却极易跟唱。它不刻意煽情,不堆砌辞藻,却精准捕捉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最普遍也最深刻的情绪:对未来的渴望、在挫折中的坚持、对友谊的珍视、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这是一种近乎原始的、纯粹的情感动员。

  在北京某中学的毕业晚会上,一群高三学生拉着彼此的手高声唱着这首歌。他们中有人即将奔赴各地读书,有人选择复读,也有人开始踏入社会。“每次听到‘燃烧吧,骄傲的热血’,我就想起每一次熬夜复习、每一次模拟考失败后又重新振作的自己,”一名叫陈悦的学生这样说,“它好像成了我们这一届的暗号。”

  不只是在校园。《骄傲的少年》也逐渐出现在体育赛场、企业团建、公益宣传片甚至抗疫志愿者的动员现场。它跨越了不同的群体和场景,成为许多人心中“在艰难时刻点燃自己”的那一根火柴。

  2021年7月,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一支来自山东的民间救援队在驰援郑州前,集体在车上播放了这首歌。队长王建华事后回忆:“我们没什么豪言壮语,就用这首歌打气。它提醒我们为什么而来——为了那点热血,为了做一点正确的事。”

  音乐评论人林薇分析,《骄傲的少年》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共鸣,在于它精准击中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心理需求。“这一代年轻人成长于国家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既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也渴望集体认同。这首歌既鼓励了个体奋斗,又呼唤集体共情,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情感结构。”

  而从创作角度来看,南征北战NZBZ作为中国少见的多声部流行组合,擅长将嘻哈、摇滚和流行元素融合,形成一种被称为“V-POP”的风格。《骄傲的少年》正是其代表作之一:节奏明快、旋律上行、说唱与副歌交错推进,构成一种向前奔跑的听觉动力。这种音乐形态本身就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它不只是在唱少年,它自己就是“少年感”的听觉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歌并没有因为传唱度高而过度商业化。它很少出现在广告片中,也未被大量综艺改编消费。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节制”保护了歌曲本身的真诚性,使其不至于快速被娱乐工业稀释。

  在四川大凉山的一所乡村小学里,孩子们通过支教老师第一次听到《骄傲的少年》。他们用普通话不太熟练地跟唱,眼睛明亮。老师问一名叫阿果的女孩知道什么是“骄傲”吗?她说:“骄傲就是阿妈看着我上台领奖的时候。”

  也许这正是这首歌最根本的力量:它允许不同的人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骄傲是榜上的分数;对于运动员,是胸前的奖牌;对于志愿者,是助人后的慰藉;对于远离家乡的年轻人,是终于实现目标的瞬间。它从不说教,却始终激励;它不定义成功,却鼓励每一个人去定义自己的光荣。

  一首好歌的生命力,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长久。它穿越时光,嵌入记忆,成为经历的一部分。《骄傲的少年》正以这样的方式,默默记录着一个时代普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不需要永远被挂在热搜榜上,因为它早已流淌在无数人的青春里。

  而当某个时刻,人们再次唱起“燃烧吧,骄傲的热血,胜利的歌我要再唱一遍”时——无论他们如今几岁、身在何方——都仍是那个目光灼灼、奔赴未来的少年。

上一篇
暴烈妈妈

下一篇
暴裂风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