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信息> 正文

雪国少年

  寒冬腊月,长白山腹地银装素裹。凌晨五点半,十二岁的林海生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走向村口,身后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这个在零下二十五度环境中成长的少年,此刻正奔赴一场与冰雪的约会——他是镇上唯一被选入省青少年越野滑雪集训队的小学生。就在昨日,以他为原型的电影《雪国少年》在全国公映,将这片冰天雪地中炽热的梦想展现在世人面前。

  《雪国少年》讲述的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励志故事。影片中,主人公小川面对的不只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训练条件,更是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之间难以逾越的情感距离。导演张毅在采访中表示:“我们想展现的不是一个天才的诞生,而是一个普通孩子如何通过冰雪运动找到自我价值和精神寄托的过程。滑雪板划过雪道的痕迹,正是这些孩子书写自己人生的笔迹。”

  在东北某县的拍摄地,记者看到了与现实交织的戏剧场景。当地小学的操场被改造成简易滑雪训练场,孩子们穿着剧组留下的装备继续着他们的训练。体育老师王建军指着远处白雪覆盖的山坡说:“电影里小川每天徒步五公里上山训练的情节,就是我们这里真实发生的。有个孩子甚至因为买不起专业滑雪镜,用摩托车防风镜代替训练了大半年。”

  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小川在暴风雪中迷失方向后,凭借对地形记忆艰难找回道路的情节。这一场景源自真实事件——去年冬天,集训队两名队员在训练时遭遇突发的“白毛风”,能见度骤降至不足五米。最终他们凭借平时训练积累的方向感,手拉着手徒步两小时安全返回基地。“冰雪教会这些孩子的不仅是体育技能,更是面对困境时的冷静和坚韧。”越野滑雪教练李志刚说。

  电影中父母离家打工的设定同样来源于现实。据当地教育部门统计,影片拍摄地所在的县城,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3%。许多孩子只有在春节才能见到父母一面。饰演小川的小演员孙浩辰本身也是留守儿童,他在片场常常因为情感共鸣而即兴发挥。有一场戏原本只需要他望着远方发呆,他却突然对着雪山大声呼喊:“爸爸妈妈,你们能看到我吗?我滑得越来越好啦!”这段表演最终被保留在成片中。

  令人欣慰的是,这部电影带来的不仅是艺术呈现,更产生了实际的社会效应。影片拍摄期间,剧组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冰雪运动发展基金,目前已资助十七名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专业训练。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六名外出务工的父母在观看提前点映后,决定返乡就业。“没想到一部电影能让这么多家庭团圆。”制片人李晓薇感慨道。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雪国少年》恰逢其时地展现了冰雪运动背后的深层价值——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突破,更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可能。在东北某滑雪基地,记者见到了刚刚结束训练的林海生。这个话不多的少年摸着手中的滑雪板轻声说:“我以前总觉得冬天特别漫长难熬,现在才发现,雪是我最好的朋友。它托着我,把我带向更远的地方。”

  夜幕降临,山村小学的操场上亮起昏黄的灯光。十几个孩子脚踏滑雪板,在教练的指导下重复着基本动作。雪花静静飘落,落在他们稚嫩却坚定的脸庞上。这些雪国少年或许还不清楚奥林匹克意味着什么,但他们知道,每一片雪花都承载着一个梦想,而这条洁白的雪道,终将通往比远方更远的未来。

  据悉,《雪国少年》上映首周末票房突破三千万元,观影人群中青少年占比达37.2%,创下同类题材新高。许多观众表示,这部没有炫酷特效和宏大场景的电影,却让人看到了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言:“这部电影最好的部分在于,它让每个观众都相信——无论环境如何严寒,梦想永远能够破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