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信息> 正文

我要太阳

  昨夜的首映礼结束后,许多观众仍坐在座位上,久久没有离场。有人低头拭泪,有人沉默地望着已经黑下去的银幕。灯光亮起时,这部名为《我要太阳》的公益短片,以其平静而克制的力量,击中了在场每一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我要太阳》由青年导演林薇执导,全片时长仅二十八分钟,却凝聚了创作团队近一年的心血。影片以纪实风格聚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群体,通过跟拍三位不同背景、不同病程的老人及其家庭,细腻呈现了疾病背后的生命困境与情感羁绊。没有刻意煽情的配乐,没有戏剧化的矛盾冲突,镜头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凝视的温柔与耐心,记录下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日常碎片:忘记关掉的煤气灶,反复清洗的同一件衬衫,对着子女叫出早已逝去亲人的名字……

  “我们想做的不是疾病科普,而是一次对生命尊严的探寻。”在映后交流环节,导演林薇分享创作初衷时这样说。她的团队在前期调研中走访了七座城市的二十多个家庭,最终选取的故事兼具代表性与独特性。其中,退休教师陈老先生的故事尤为令人动容。患病五年,他逐渐失去了对现实时间的感知,却始终清晰记得年轻时在西北支教的经历。影片中,他每天清晨都会郑重其事地穿上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拎起一个装满旧教案的布包,固执地要“去给孩子们上课”。而他的妻子,一位沉默而坚韧的女性,日复一日地配合着这场“演出”,默默跟在他身后,走过同样的街道,在他试图走进早已改建的学校旧址时轻轻拉住他,柔声说:“放学了,我们回家吧。”

  这种近乎诗意的陪伴,成为影片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编剧张力坦言,剧本创作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平衡真实性与艺术性,“我们反复修改,最终决定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活本身的质感。疾病带来的不仅是痛苦,还有某种被剥离了世俗逻辑后的纯粹。”

  值得注意的是,《我要太阳》并没有将视角局限于患者本身,而是用大量篇幅呈现了照护者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一位女儿在深夜独自落泪的镜头,一段关于是否送父亲去养老院的家庭争论,这些场景真实得近乎残酷,也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照护体系缺失的深刻思考。“我们希望观众能看见那些隐藏在‘孝顺’标签背后的疲惫、挣扎与孤独。”林薇补充道。

  影片的视觉语言极具特色。摄影师大量采用自然光拍摄,室内戏份常常只有一扇窗户透进的光源,勾勒出人物沉默的侧影。画面色调随着人物心境与病程发展微妙变化,从初期温暖明亮的暖黄色,逐渐转向后期清冷、泛着金属质感的蓝灰色,暗示着记忆世界的褪色与迷失。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阳台上的一盆向日葵,成为了片名《我要太阳》的最佳注脚。它象征着患者内心深处对光明、温暖与记忆的本能渴望。

  首映现场,多位医学界、社会学界人士也应邀前来。北京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李教授评价道:“这是一部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它用影像的力量,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认知共情。这种疾病偷走记忆,但无法抹去情感,影片非常好地抓住了这一点。”

  据悉,《我要太阳》并非一部追求商业回报的作品。其全部资金来源于一家慈善基金会的资助,主创团队也几乎是以零片酬的方式参与。影片完成后,将通过公益机构、社区文化中心等渠道进行免费巡映,并配套开展相关的疾病知识普及活动和照护者支持讲座。制片人王磊表示:“我们期待它能成为一个火种,点燃更多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并最终推动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

  放映结束,银幕暗下,那一句“我要太阳”的喃喃自语,却仿佛依然回响在空气里。它不是一个患者糊涂的呓语,而是所有人在面对生命流逝时的共同渴望——对记忆、对温暖、对尊严最深切的呼唤。这部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缕努力穿透遗忘迷雾的阳光。

上一篇
我要上头条

下一篇
雪人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