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平原一个名叫石泉村的村庄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选举正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传统叙事。秋意渐浓,金黄的玉米堆满场院,但村民们的热议焦点却并非丰收的庄稼,而是一部刚刚完成取景拍摄的农村题材电影《我要当村长》及其背后引发的思考。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当代乡村在时代洪流中的蜕变与新生,也在石泉村乃至更广阔的地域激起了关于基层民主、乡村振兴和青年选择的层层涟漪。
影片《我要当村长》的故事主线并不复杂,却真实得令人动容。它讲述了青年农民李振华放弃城市高薪工作,毅然返回家乡竞选村主任的历程。电影没有刻意渲染英雄主义,而是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了主人公在竞选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挑战:家族观念的桎梏、老旧思想的碰撞、农村空心化的现实困境,以及他如何用现代知识、真诚沟通和切实可行的乡村发展规划,一步步赢得村民信任的过程。片中多个场景取材于石泉村的真实生活,村民们甚至本色出演,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质朴而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拍的不是戏,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日子。”石泉村的老支书张建国在拍摄现场如此感慨。他告诉记者,电影中很多情节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尤其是年轻人对参与村庄事务的态度转变。“以前村里开会,来的多是老人妇女。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心村里怎么发展,这是好事!”
《我要当村长》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成为石泉村的一件大事。剧组入驻的三个月里,村民们从最初的好奇围观,到后来的积极参与,整个村庄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不少年轻人通过参与剧组工作,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26岁的村民王磊在剧组做了场务工作,他说:“以前总觉得村里没发展,一心想着往外跑。现在看看电影里讲的故事,再看看我们村这些年的变化,我觉得留下来建设家乡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部电影的出现并非偶然。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创新成为重要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通过深化民主选举、完善村务公开、鼓励能人返乡等举措,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要当村长》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反映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明霞指出:“这类影视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对乡村建设的关注从物质层面延伸到了文化和治理层面。它展现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中国农村民主进程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基层民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没有回避农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如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传统农业转型的阵痛等,都在电影中有所呈现。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新一代农村青年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生态农业理念和市场化手段,为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探索过程。
在石泉村,电影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最近已经有几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咨询返乡创业政策,表示希望为家乡发展出力。村里也计划借电影上映的契机,开展一系列关于乡村建设的讨论活动,集思广益制定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规划。
夕阳西下,石泉村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讨论着电影中的情节,也谈论着村庄的未来。或许正如电影结尾所说:“村长不是官,是责任;村庄不是故土,是希望。”《我要当村长》以其平实而深刻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路上那些鲜活的身影和坚实的脚步。这部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时代,更在于启发思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家乡建设的参与者,每一片土地都孕育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随着电影即将在全国公映,它所引发的讨论必将超越银幕,延伸到更广阔的中国乡村大地,激励更多人关注农村、投身农村,共同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15 09:44:4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