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近日,一部以黄梅戏传统剧目为基底、融合现代舞台美学的新编神话剧《七仙女之梳化》在安徽大剧院成功首演。该剧以家喻户晓的“七仙女”传说为框架,却另辟蹊径,将叙事焦点聚焦于仙女们梳妆打扮的日常场景,通过“梳化”这一极具仪式感与象征意味的行为,展开了一段关于女性自我觉醒、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的深层对话。
演出当晚,剧院内座无虚席。大幕徐徐拉开,并非观众预想中的天庭盛景或鹊桥相会,而是一处氤氲着朦胧仙气的梳妆台。七位仙女身着不同色彩的轻纱,手持玉梳,对镜理妆。她们的动作柔美而富有韵律,仿佛每一梳、每一描都暗含天地节拍。编剧别出心裁地以“梳头”这一极具生活化的动作作为核心意象,将其升华为一种语言:发丝的缠绕是情感的纠葛,发髻的样式是心绪的流露,而最终的“梳化”成型,则象征着人物身份的确认与内心世界的完满。
《梳化》一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极大地弱化了传统故事中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主线,转而深入挖掘七位仙女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心世界。通过她们在梳妆时的独白、对话与唱腔,观众得以窥见她们对自由的渴望、对姐妹亲情的珍视、对天规戒律的困惑以及对人间烟火气的向往。长姐的稳重、幺妹的活泼、二姐的隐忍……性格各异的仙女形象通过细腻的梳妆表演得以立体呈现,不再是符号化的群像。主演的唱腔既保留了黄梅戏的清新婉转,又根据人物心境融入了更丰富的情绪层次,一段“对镜梳心”的核心唱段,如泣如诉,将角色从懵懂到觉醒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该剧的舞台视觉呈现堪称一大突破。服装设计并未拘泥于传统戏曲服饰,而是在保留水袖、飘带等元素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渐变染色的轻薄面料,配合精准的灯光设计,使得仙女们每一次转身、每一次挥袖都仿佛有霞光流淌、云彩相伴。最为令人惊叹的是梳妆台的设计,它既是一个实体的道具,也是一块巨大的多媒体投影幕布。上面时而映出波光粼粼的银河,时而又幻化出人间阡陌交错的田园景象,视觉语言与演员的表演、剧情的发展紧密交织,共同构建出一个既古典又充满现代想象力的神话空间。
“我们想探讨的,是‘美丽’背后的自主权。”该剧导演在后期的采访中阐述创作理念时说道,“‘梳化’看似是为悦己者容,但在我们的戏里,它是仙女们自我认知、自我表达的开始。每一笔描画,每一次簪花,都是她们主体意识的苏醒。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古老的故事,与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进行一场关于自我定义与生命选择的对话。”
《七仙女之梳化》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更在于它赋予古老传说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是简单歌颂爱情冲破阻隔,而是深刻反思个体与规则、情感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沉浸在剧目所带来的审美震撼与思想回响之中。一位年轻观众表示:“从未想过传统的戏曲可以这样演,它很美,也很深刻,让我看到了七仙女作为‘人’的真实情感和力量。”
该剧的成功上演,被视为地方戏曲在当代寻求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一次重要实践。它证明了传统艺术形式完全有能力承载现代思想,并与当代观众产生深切的情感共鸣。《七仙女之梳化》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梳画出了一抹亮丽而独特的色彩。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14 16:53:4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