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安美食> 正文

世界美食之都淮安再添新活力

  6 月 15 日,世界美食之都(淮安)2025 线上推介活动在北京盛大举行。来自国资委、中宣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行业报协会、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市烹饪协会以及北京工商大学、淮安市文旅集团、淮扬菜集团等单位的领导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淮安食品产业发展这一主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诸多极具价值的建议。

  29.png

国资委国有大企业第一届监事会主席、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谢钟毓指出,淮扬菜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在未来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将创新与传承紧密结合,积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淮扬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原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在座谈中谈到,构建全链条网络监管体系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有效保障食品安全,还能加强品牌保护,强化社会共治,为淮安美食的线上发展保驾护航。中国行业报协会副秘书长侯圣华认为,应充分整合媒体资源,通过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与新媒体的创意传播,实现跨平台联动,全方位助力淮安美食的推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建议,要加强美食文化研究,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动美食与文创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淮安美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北京市烹饪协会副会长王云从烹饪专业角度提出,注重菜品创新,加强与各地餐饮协会的合作,强化品牌营销,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是淮安美食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淮安地处秦岭 — 淮河南北分界线,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淮安灶台的烟火气息就已悄然升起,历经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邗沟、隋唐时运河贯通,直至明清时期迎来鼎盛。作为 “南船北马” 的漕运枢纽,淮安成为 “七省咽喉”,极度的繁华促进了江淮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江流域的食材交流以及烹饪技艺的融合,使得淮安饮食文化达到了极致的繁荣,成为南北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扬菜系。淮安饮食在南北交融的过程中,既融合了南方饮食的细腻精致,又兼具北方饮食的粗犷大气,形成了 “清鲜平和、咸甜适中” 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中最具包容性的味觉体系,清而不淡,鲜而不俗。

  在淮安,几乎每个县、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美食,这种差异甚至可以细化到镇一级。以淮安区为例,朱桥镇的甲鱼、博里镇的羊肉、平桥镇的豆腐等,各个小镇虽地理相邻,但美食各具特色,自成一派,底蕴深厚。即使是相同的食材,不同地区也能做出截然不同的风味,同台竞技,各展风采。比如小龙虾,盱眙以十三香口味闻名,金湖则以蒜泥口味独树一帜,口味各具千秋。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禀赋,集成政策,全力做大做强食品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已集聚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近 200 家。同时,淮安深入开展 “世界美食之都” 示范店、特色店评选活动,引导企业提升餐饮和服务品质。首批评选出淮扬菜博物馆店等 10 家示范店,古文楼、老淮安、茗庐等 11 家特色店,这些店铺成为淮扬菜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此外,淮安还在全市范围内精心打造 8 条特色餐饮街区,着力塑造 “有文化的品牌、有故事的商业、有活力的街区”。如今,淮扬菜的鲜香不仅承载着岁月的醇厚韵味,更成为淮安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全球美食版图上勾勒出独特的东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