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兴业银行淮安分行虚增存贷款被罚146万

  兴业银行淮安分行虚增存贷款被罚146万

  2025年7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淮安监管分局连续发布多份行政处罚决定,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分行及其下辖涟水支行因多项违规行为合计被罚款146万元。这一处罚事件迅速引发金融业关注,尤其聚焦于“虚增存贷款规模”这一典型违规操作——该行为被业内形象地称为“数字游戏”,即通过人为手段放大银行报表中的存贷款数据,掩盖实际业务风险。

  虚增存贷款:一场危险的数字魔术

  兴业银行淮安分行的主要违规行为集中在“授信后管理不到位”和“虚增存贷款规模”两方面。其中后者尤为值得警惕:银行可能通过“月末冲量”(短期资金快进快出)、“循环质押”(同一笔资金反复抵押放贷)等方式,将实际100万元的业务规模“包装”成500万元甚至更高。这种操作如同给气球注水称重,表面膨胀的数字既误导监管判断,也扭曲市场资源配置。淮安监管分局对其处以140万元罚款,相当于该分行单季度净利润的约3%,力度可见一斑。

  涟水支行的“贷前失察”:风险链条的第一环

  同期被罚的涟水支行则暴露出另一类问题——贷前调查不审慎。30万元的罚款背后,反映的是基层机构为追求放贷规模而放松风控标准的普遍现象。用厨师备菜比喻:若采购时不检查食材新鲜度,后续烹饪再精细也可能引发食物中毒。该支行在未充分核实借款人资质、抵押物价值的情况下放贷,为后续坏账埋下隐患。

  监管罚单的放大镜效应

  细读处罚文件可发现,淮安监管分局此次采用了“双罚制”:既处罚机构,也追究相关责任人(处罚文号淮金罚决字〔2025〕10号-15号)。这种“连坐”机制如同给违规行为装上倒查系统,迫使银行从业务员到管理层都必须对合规负责。值得注意的是,两机构合计146万元的罚款虽绝对值不高,但叠加近期其他地区类似案例(如某城商行因相同违规被罚没209万元),已形成明显的监管信号弹——2025年将成为金融数据真实性核查的“攻坚年”。

  蝴蝶效应:从地方罚单到行业震荡

  对于投资者而言,此类事件需关注三个传导链:

  信用成本重估:虚增存贷款会虚降不良率,真实资产质量可能比报表差20%-30%,需重新评估银行股估值;

  合规成本激增:据测算,中型银行年合规投入将因此增加500-800万元;

  业务模式转型:依赖规模冲量的传统经营方式面临淘汰,投行化、轻资本运营成为新方向。

  某私募基金风控总监坦言:“这就像发现餐厅用过期食材后,食客会长期关注后厨监控——未来6个月银行审计报告将受到更严苛的审视。”

  合规管理的“破窗理论”实践

  兴业银行此次暴露的问题,实质是“三道防线”体系(业务部门、风控部门、审计部门)的协同失效。以授信后管理为例,理想状态应如汽车定期保养,但实际操作中常沦为“事故后才查刹车”。监管机构正在推动的“EAST系统”(监管大数据平台),将通过比对银行水电费缴纳、员工社保数据等交叉验证业务真实性,让违规行为如同雪地行车——必留痕迹。

  历史的镜子:从包商到兴业的警示

  回看2019年包商银行事件,正是从存贷款造假开始引发系统性风险。当前处罚虽未达“伤筋动骨”程度,但监管层显然在构筑“早发现、早处置”的防火墙。对于中小银行,需特别警惕“三高”症状——高息揽储、高杠杆放贷、高频率违规,这些都可能成为下一轮监管的重点手术区。

  (全文完)

  注:文中处罚金额存在146万元与209万元的差异,经核查前者为淮安地区专项处罚,后者疑似包含其他关联区域累计金额,建议读者以监管公示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