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淮安外贸稳健增长9.7%创历史新高

  淮安外贸稳健增长9.7%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淮安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区域经济枢纽,其外贸进出口表现已成为观察长三角地区贸易活力的重要窗口。2025年前5个月,淮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2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7%,增速位列全省第三,创下同期历史新高。这一数据如同一辆保持匀速爬坡的列车,既未因外部环境颠簸而减速,也未因短期利好而冒进,展现出难得的稳健性。本文将从多维角度解析这一发展态势的成因、特点及未来潜力。

  一、总量与增速:历史新高背后的结构性支撑

  2025年1-4月,淮安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为1.59亿美元,虽同比下滑18.8%,但这一局部波动并未影响全市大盘的稳定。前5个月9.7%的增长率中,出口贡献尤为突出:出口额184.7亿元,增速达15%,相当于每100元进出口额中有81元来自出口,且出口增速比进口高出近一倍。这种“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与全国多地“进口拉动”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淮安制造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淮安全年进出口总额为64.3亿美元(约合当时人民币430亿元),按当前汇率估算,2025年仅前5个月已达成2022年全年规模的40%左右,发展势头可见一斑。

  二、月度动态:疫情后复苏的“加速度”效应

  从月度数据看,淮安外贸呈现出明显的“V型反弹”特征。2025年4月单月,综保区进出口额0.5亿美元,尚处于低位盘整阶段;但进入5月后,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及稳增长政策落地,单月同比增速骤升至35.9%,6月更延续35.5%的高增长。这种“春季蓄力、夏季爆发”的节奏,犹如运动员在弯道后的直线冲刺,既得益于中央与地方的政策“补给站”(如税费减免、物流补贴),也离不开企业自身的“体能储备”(如跨境电商布局、RCEP市场开拓)。

  三、产业特点:从“单点突破”到“多维联动”

  分析增长结构可以发现三个显著特点:

  机电产品主导:虽然具体品类未在数据中披露,但参考江苏省整体出口结构,机电产品约占六成份额,淮安作为省内重要制造业基地,其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产品 likely 成为出口主力。

  市场多元化:在传统欧美市场之外,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贡献度提升,这与2023年以来淮安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会的频率增加相吻合。

  业态创新:综合保税区的阶段性下滑与全市整体增长形成反差,提示一般贸易与跨境电商可能正逐步替代部分保税物流贸易,这种“新旧动能转换”如同更换引擎的飞机,短期内需适应阵痛,长期则提升续航能力。

  四、政策赋能:政府与市场的“双人舞”

  淮安海关的统计特别强调“多方共同努力”,这并非客套话。从实际操作看,至少有三类政策工具发挥作用:一是“通关便利化”改革,如“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模式缩短货物滞港时间;二是“金融活水”灌溉,2024年淮安推出的“外贸贷”专项融资已惠及百余家企业;三是“展会护航”行动,政府组团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国际展会,降低中小企业拓市成本。这些举措如同为外贸企业搭建“高速公路网”,既拓宽通道,又减少收费站。

  五、未来展望:在“稳”与“进”中寻找平衡点

  尽管前5个月成绩亮眼,但潜在挑战不容忽视。一方面,综保区18.8%的同比下滑警示局部区域需加快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可能抑制后续增速。建议从三方面破局:

  强化数字贸易:借鉴杭州、苏州等地经验,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深化区域协作:与连云港港口联动,发展“河海联运”降低物流成本;

  培育新增长极:挖掘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行业出口潜力。

  淮安外贸的“平稳”态势实则是多方合力的精密平衡——如同骑自行车,速度太慢易倒,过快则失控,当前的9.7%恰是兼顾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黄金区间。在全球经贸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下,这座苏北城市的实践或将为同类地区提供一份“稳中求进”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