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淮安破产审判案例入选江苏高院十大典型案例:司法创新破解传统产业转型难题

  

  近日,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法院审理的“淮安淮阴华尔润红星盐矿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入选江苏高院2024年度十大破产审判典型案例,成为淮安法院系统深化司法改革、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力证。这一案例的典型性不仅体现在复杂的破产财产处置技术上,更折射出司法审判如何以创新思维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硬骨头”。

  破产清算案背后的产业困局

  红星盐矿成立于2003年,作为一家从事盐卤开采的传统企业,其生产工艺落后、供应链单一等问题长期制约发展。2022年3月,因经营难以为继,清江浦区法院裁定受理其破产清算申请。数据显示,该案涉及156户农户青苗损失赔偿,输卤管道横跨4个乡镇,残留卤水处理涉及重大安全环保风险——这些难题如同“多米诺骨牌”,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连锁反应。法院在审理中发现,盐穴压力不稳导致的管道残留卤水处置,其技术复杂性堪比“在高压线上绣花”,需要兼顾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和债权人权益等多重目标。

  司法创新激活“沉睡资产”

  面对价值数千万的输卤管道资产,传统拍卖模式可能因买受人资质不足导致二次闲置。清江浦区法院创造性采用“定向推介+技术评估”组合拳:一方面对接盐化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匹配需求方;另一方面引入专家团队对管道残余价值进行“CT式扫描”,最终促成资产整体处置。这种模式不仅使回收率提升约30%,更避免了“拆东墙补西墙”式的资源浪费。有学者评价,这种处置方式突破了“一拍了之”的惯性思维,为同类矿产企业破产提供了“教科书级”的解决方案。

  营商环境优化的司法密码

  本案入选典型案例的深层意义,在于其彰显了司法审判对营商环境的塑造力。江苏省高院在发布案例时特别指出,该案“优化破产财产处置模式”的经验,对推动传统盐矿企业迭代升级具有示范价值。据统计,淮安法院2024年已累计审结破产案件47件,化解债务规模达82亿元,相当于为当地经济做了一次“血管清淤”。这种将个案审理与产业政策相衔接的思路,正成为地方法院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从个案到类案的法治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并非淮安法院首次获省级表彰。2024年全国工商联“百佳商会调解典型案例”中,淮安中院法官撰写的商事纠纷调解案例同样榜上有名。这些案例共同构成观察淮安司法实践的“多棱镜”——既有破产审判这样的“大块头”改革,也有商会调解这样的“微创手术”。法律从业者特别关注到,清江浦区法院在红星盐矿案中建立的“环保风险预评估机制”,现已作为标准化流程在全市推广,这种“审理一个案件、规范一个行业”的效应,正是案例指导制度的精髓所在。

  在淮安中院近年评选的十大典型案例中,类似红星盐矿案这样“既啃硬骨头又煲高汤”的判决占比超过六成。这些案例如同法治进程中的“北斗卫星”,既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预期,也为学者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司法实践提供了鲜活样本。随着江苏法院公司纠纷典型案例等更多省级榜单的发布,淮安司法品牌的“含金量”正持续获得权威认证。对于公众而言,这些案例不再是晦涩的法律文书,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法治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