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信息> 正文

山河永念:抗战烽火中的民族脊梁

  山河永念:抗战烽火中的民族脊梁

   硝烟散尽八十载,历史的脉搏依然在华夏大地激荡。在清明这个慎终追远的时节,我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铭记英雄、传承精神"的嘱托,踏上四座镌刻着民族气节的丰碑——狼牙山绝壁、刘老庄青松、乌斯浑寒江、四行弹孔墙。这些凝固的时空里,铁血忠魂仍在诉说:有一种信仰,可以穿透生死;有一种气节,能够立地擎天。

  狼牙山:天地为碑铸忠魂

  太行余脉如利剑直指苍穹,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在云雾中若隐若现。1941年秋日,马宝玉带领的五个年轻身影,用血肉在悬崖上书写了中国军人的尊严。他们以五小时的血战拖住三千敌军,当最后一颗子弹穿透硝烟,五位战士相视一笑,纵身跃入万丈深渊。如今,数字化展馆正在山间筹建,红军学校的锣鼓声震落松间积雪,新时代的少年正用青春鼓点回应着历史的回响。

  刘老庄:八十二棵青松证丹心

  淮北平原上,青铜战旗永远定格在1943年的血色黎明。李云鹏绝笔信中"凯然而归"的期盼,化作八十二座无字丰碑。李爱云老人五十八载风雨无阻的祭扫,将兄长的家书读成了民族史诗。当红军小学的孩子们在主题战壕里重演当年的攻防,青铜雕塑群中仿佛传来穿越时空的呐喊:"背后是父老乡亲,我们无路可退!"

6666.png

  乌斯浑河:寒江星火照千秋

  零下三十度的朔风撕扯着抗联战士的单衣,冷云带领的妇女团用最后的手榴弹在雪地上炸开生命通道。当八位女战士挽臂踏入冰河,她们把青春永远定格在23岁的春天。如今,遗址纪念馆的长明火映照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退休教师带着孙辈擦拭群雕时总会呢喃:"看,这些阿姨的笑容比牡丹江的冰凌花更耀眼。"

555.png

  四行仓库:弹孔墙前证沧桑

  苏州河畔的伤痕之墙,八百壮士用身躯刻下"中国"二字。陈树生绑满手榴弹的纵身一跃,在混凝土上炸开民族觉醒的惊雷。当红领巾讲解员用童声复述敢死队员的遗书,墙缝里飘落的玉兰花瓣,恰似当年女童子军冒死送来的国旗碎片。寻找壮士姓名的工程仍在继续,每个被考证的名字,都是对历史最庄重的注脚。

  ‌精神回响‌ 从环保监测员守护青山的执着,到大学生在烈士墓前的铮铮誓言;从"攻必克"连队的实战演练,到千万网友"云献花"的指尖致敬——八十载春秋轮回,抗战精神已化作基因密码,在新时代续写着新的传奇。正如那永不愈合的弹孔墙,有些记忆应当永远新鲜,有些脊梁必须永远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