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淮安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暨党政主要负责人现场述法会议正式召开。这场高规格会议既是法治淮安建设的年度“路线图”部署会,也是党政“一把手”法治履职的“年度大考”。市委书记、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主任周红波主持会议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更高标准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工作向纵深发展。
高位推动:法治建设的“指挥棒”再度校准
会议首先传达学习了中央和省委关于法治建设的最新会议精神,将顶层设计精准对接淮安实践。市委书记周红波指出,过去一年全市法治建设在营商环境优化、基层治理创新等领域取得突破,但对照“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要求,仍需破解行政执法规范化不足、法治服务供给不均衡等问题。市长、委员会副主任陈之常提出,今年将重点推进“法治护航产业发展”专项行动,通过立法保障、执法监督、司法协同“三联动”,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集群提供制度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较去年召开的第十次会议(2024年8月2日)间隔缩短至9个月,反映出依法治市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解读,这种调整既是对省委“法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要求的响应,也源于淮安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对制度保障的迫切需求。
现场述法:党政主官的“法治答卷”直面评议
作为会议核心环节,7个县区和12个市级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依次登台,用15分钟时间陈述年度法治履职情况。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述法内容首次采用“三张清单”模式:问题整改清单列出去年评议中指出的17项短板,成效清单展示123项法治惠民实事,任务清单明确未来半年将推进的89个法治项目。清江浦区委书记在述法中坦言:“去年群众反映的‘跨部门执法重复检查’问题,我们通过建立‘综合查一次’平台已减少企业迎检负担60%以上。”现场30位评议代表随即提问:“如何防止整改问题反弹回潮?”尖锐问答间彰显述法制度从“走过场”向“动真格”的转变。
市法院院长郁奇特别指出,述法评议结果将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权重从原来的8%提升至12%。这一变化被与会法律从业者评价为“抓住了法治建设的牛鼻子”——当法治成效直接关系到‘官帽子’,主官们的重视程度自然不同。
攻坚部署:2025年法治淮安的“施工图”
会议审议通过的《2025年全面依法治市工作要点》被比喻为“法治大厦的建造手册”,包含32项具体任务。其中三大亮点引发热议:
立法精准度提升工程:针对乡村振兴领域,将制定全省首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把“法律明白人”培养、驻村律师服务等创新实践固化为法规条款;
执法温度计计划: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行“首违不罚+公益代偿”机制,企业首次轻微违法可通过参与社区普法等公益活动替代罚款;
法治文化浸润行动:依托周恩来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建设法治教育基地,开发“法治剧本杀”等青少年普法产品,让法治理念从“刻在墙上”变为“走进心里”。
市委副书记李佰平在总结时强调,今年工作的关键指标是“两个95%”——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5%以上,市场主体对法治化营商环境认可度超95%。为实现目标,全市将建立法治观测点200个,聘请“法治体验官”500名,构建起民情反馈的“神经系统”。
在这场持续4小时的会议中,从宏观战略到微观举措,从制度设计到民生关切,法治淮安建设的脉络清晰可见。正如一位参会律师所言:“当党政主要负责人站在台上‘说法’而不是‘讲情’,法治就不再是抽象的名词,而成为每个市民可感可及的日常生活。”随着会议精神的落地,淮安正以法治之力塑发展之形,书写“强富美高”新篇章的法治注脚。
本文由作者笔名:百晓生 于 2021-07-21 10:33: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