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畔飘香起,百厨共绘舌尖图
五月的暖风掠过瘦西湖的粼粼波光,一场以“舌尖上的运河之都”为主题的淮扬菜文化盛宴在千年古城拉开帷幕。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素以“和、精、清、新”为精髓,而今,这场文化节不仅延续了传统,更以百位名厨的现场展演、千道佳肴的味觉交响,将淮扬菜的技艺之美与文化之韵推向新的高度。
百厨同台,演绎舌尖上的“非遗”
文化节的核心亮点,莫过于百位淮扬菜名厨的集体亮相。他们或挥刀如笔,将豆腐雕成菊;或运勺成风,以文火煨出狮子头的绵密醇香。现场观众目睹了“三套鸭”的拆骨绝技——这道以家鸭、野鸭、菜鸽层层嵌套的名菜,需厨师以“骨中取肉”的刀工完成,其过程如庖丁解牛般行云流水,引得赞叹连连。中国烹饪大师周晓燕作为非遗传承人,带领弟子展示了“拆烩鲢鱼头”的技艺,他提到:“淮扬菜的‘精’不仅在于技法,更在于对食材本味的尊重,正如运河包容南北,淮扬菜亦融汇四方。”
活动现场,一位年轻厨师以“文思豆腐”将淮扬刀工推向极致——一块嫩豆腐在数分钟内化作万根银丝,浮于清汤中如云雾缭绕。这种“以柔克刚”的技艺,恰似运河文化的绵长与坚韧。
运河之水,滋养千年饮食文脉
淮扬菜的兴盛与运河密不可分。自隋唐起,大运河便成为南北食材的“传送带”:洪泽湖的螃蟹、高邮的麻鸭、宝应的荷藕在此交汇,催生出“醉蟹”“盐水鹅”“蜜汁捶藕”等地域风味。文化节特设的“运河食材展”中,来自沿河城市的特色物产琳琅满目,仿佛一条缩微的“水上粮道”。扬州大学教授马健鹰在论坛中解读:“运河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文化走廊。淮扬菜‘和’的理念,正是南北口味交融、官民饮食共赏的产物。”
活动现场复刻了清代《扬州画舫录》中的“船宴”场景:食客泛舟湖上,尝一口蟹粉汤包,饮一盏魁龙珠茶,耳畔传来扬州评话的抑扬顿挫。这种“景、食、艺”三位一体的体验,让淮扬菜从味觉享受升华为文化沉浸。
从技艺到产业,美食经济的“破圈”之路
文化节不仅是技艺秀场,更是产业升级的推手。在“淮扬菜产业化研讨会”上,专家提出“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的发展路径——既有适合连锁推广的“清炖蟹粉狮子头”预制菜,也有高端定制的“红楼宴”主题餐饮。洪泽湖水产供应商王先生感慨:“往年小龙虾旺季日均出货5吨,今年通过与名厨合作开发‘冰醉龙虾’新菜式,销量翻了3倍。”
更引人注目的是“厨艺+科技”的跨界实验。某展台利用3D食物打印技术重现了宋代《山家清供》中的“蟹酿橙”,传统造型与现代工艺的结合,恰如古运河畔矗立的现代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以食为媒,架设文化对话之桥
作为“世界美食之都”,淮扬菜的国际化步伐在此次文化节中愈发清晰。组委会特设“外宾体验区”,法国美食家品尝“大煮干丝”后惊叹:“这碗豆腐丝清汤,竟比法式清汤更考验功力!”日本料理研究者则对“烫干丝”的简约美学产生共鸣:“与怀石料理‘一期一会’的理念异曲同工。”
闭幕式上,百位名厨联手烹制的“运河长卷宴”将气氛推向高潮——冷盘拼出运河沿岸地标,热菜以二十四桥为灵感分列,汤品盛于特制漕船形器皿中。这道长达30米的宴席,既是技艺的展示,更隐喻着淮扬菜如运河般奔涌不息的生命力。
本文由作者笔名:纪晓岚 于 2017-01-31 14:39: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