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松花江上

  一段穿越时空的旋律,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回荡了八十余载。它从血与火的苦难中诞生,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重的悲怆与最坚韧的呐喊。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1936年的一个秋夜,在陕西西安的一所中学里,青年教师张寒晖望着窗外萧瑟的秋风,思绪却飞回了远在数千里外的东北故乡。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的大好河山沦陷敌手,三千万同胞在日寇的铁蹄下挣扎。他的眼前,不断浮现出那些流亡到关内的东北学生、军人和百姓们悲愤而又无助的面容。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日夜思念着那片被敌人占领的黑土地。

  强烈的创作冲动在张寒晖心中奔涌。他拿起笔,泪水模糊了视线。松花江、森林煤矿、大豆高粱……这些熟悉的意象在他笔下一一呈现。当他写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时,声音已经哽咽;写到“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时,笔尖几乎要戳破纸张。那一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的呼唤,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千百万东北同胞从心底发出的血泪控诉。

  《松花江上》就这样诞生了。起初,它只是在西安的东北流亡学生中传唱,很快便如燎原之火般传遍大江南北。它那悲怆的旋律,如泣如诉的歌词,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这首歌成为了凝聚民族精神、唤起抗战意志的号角。

  1937年除夕,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第二天,西安街头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松花江上》歌声。张学良将军听到后,沉痛地说:“这支歌代表了我的心思。”这首歌不仅是流亡者的思乡曲,更是全中国人民要求抵抗外侮的共同心声。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松花江上》传遍了抗日前线和大后方。在前线的战壕里,在后方的大街上,在延安的窑洞前,到处都能听到这首悲壮的战歌。它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奔赴战场,为收复失地、保卫家园而战。

  1941年,周恩来在重庆谈到这首歌时曾说:“一支《松花江上》,真使人心伤至极。”这首歌的艺术感染力超越了政治立场,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

  时光流转,硝烟散尽,《松花江上》的艺术生命却从未终止。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被改编为《松花江上》大合唱,成为音乐舞台上的经典曲目。在和平年代,它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进入新世纪,这首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的歌曲,被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重新诠释。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音乐会上,当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台下许多白发苍苍的老战士眼含热泪;在大学的音乐厅里,年轻学子们用全新的方式演绎这首经典,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今天,当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中再次聆听《松花江上》,那悲怆的旋律依然能够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部用音符写就的历史教科书,记录着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与不屈。

  在哈尔滨的松花江畔,游人如织,江水静静流淌。岸边的音乐公园里,不时会有民间艺人拉起二胡,唱起这首老歌。歌声飘过江面,仿佛在告诉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这条江曾经见证的苦难,不要忘记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的先烈。

  《松花江上》已经唱了八十多年,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向未来的时光走去。这首诞生于民族最深重苦难中的歌曲,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回荡,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奋发图强。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民族的血泪;它的每一句歌词,都饱含着家国的情怀。这是穿越时空的呐喊,这是永不消逝的民族记忆。